《上海夜歌》教学设计之二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4:06:2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夜歌》教学设计之二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上海夜歌》教学设计之二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加强现代诗歌的诵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

2. 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感觉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3. 在鉴赏中丰富学生情感世界,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品味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领悟诗人的构思技巧,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很多同学都到过上海。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夜上海一定让我们激情澎湃,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有没有触景生情、一挥而就写出一首《上海夜歌》呢?我们有很多同学可能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会有“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尴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公刘笔下的五十多年前的《上海夜歌》。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

二、检查预习,同学们介绍收集的新诗相关知识及作品作家。老师总结。

(明确:参阅《中国新诗发展概述》

   公刘,当代诗人,原名刘仁勇,又名刘耿直, 1927年3月7日生于江西南昌。11岁时在地方报纸上发表致日本小朋友的公开信,宣传抗日爱国思想,1939年写了第一首诗。1946年正式使用公刘的笔名。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诗歌,抨击国民党政权。同时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后因受特务迫害,逃亡上海,正式参加革命。旋赴香港进入地下全国学联宣传部参与学联机关刊物《中国学生》的编辑工作,公开的社会职业是生活书店附设持恒函授学校社会科学组导师和《文汇报》副刊编辑。1948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港九分会。1949年11月志愿参军,随军解放大西南。先后任新华社四兵团分社见习记者,云南军区《国防战士》报见习编辑,昆明军区文化部文艺助理员。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5年上调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1957年被迫中断文学生涯,直至“四人帮”被粉碎。1957年以前,共出版《边地短歌》等作品八种,1979年平反后又出版长诗《尹灵芝》等作品十六种。中国作协理事。公刘认为,创作的生命在于自主的选择,他在全部创作中,始终追求三个目标:第一是有大脑,第二是有骨头,第三是有灵气。)

三、诵读和思考

(一)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听录音

3.找学生阅读读:纠正阅读不当之处。读出情感,读出思考

(二)思考:

1.读诗文首先要读标题,同学们从标题里读到哪些信息?

(对象:上海;时间:夜;歌有两种含义:○1名词,诗歌之意,题目可理解为“上海夜景之歌”○2动词,歌唱之意,题目可理解为“歌唱上海之夜”)

2.“诗言志”,旧体诗、新诗概莫能外,所谓志者就是诗歌的所传达出的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学们从《上海夜歌》里读出了诗人什么的感情和思想呢?可讨论,各抒己见。

(讴歌上海人民建设创造新生活的业绩和热情。)

教师补充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1956年。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华民族历经种种磨难终于走到了全新的时代。这引发了一批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新时代的歌颂,当时涌现了一批讴歌人民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沸腾生活的诗人,作者公刘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4. 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人选择特殊的描写对象的特点通过准确、鲜明、生动,同时又具有含蓄、跳跃、凝炼的语言来表现的。

○1首先我们看作者在第一节里是作者描写了上海的哪些美景?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获得怎样的效果?讨论分析,要知无不言。

(上海关、钟楼、时针分针;诗人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通过画面的叠现:远镜头--上海关、中镜头--钟楼,最后突出了特写镜头--时针和分针;这种表现方法给读者的视觉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随即用一个比喻“像一把巨大的剪刀”,来突出时钟送昼迎夜的特性,仿佛是由于时钟这把巨剪“一圈,又一圈”地把白天铰碎,上海的夜晚才终于到来。首节诗的末句“铰碎了白天”,不但暗中呼应了诗题,而且在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二节里作者又描写了上海的什么美景?作者又是如何来描绘这些美景的?

第二节诗具体描写了上海的夜景。

首句“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确为警策之句,当暮蔼悄悄降临的时候,高高耸立的上海国际饭店大楼的顶端早已显得朦朦胧胧,这就使人感到夜色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如同一幅垂帘”,“从二十四层楼上挂下来”,这种感觉虽然是错觉,但却把大都市里黄昏到来时在人们心头的印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它不禁使人联想起李白的名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当然,在上海大都市里,傍晚引人注目的不是随人归去的山月,而是它的灯光。果然,上海“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

○3第三节里作者又描写了上海的什么美景?在对这些美景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三节诗具体渲染了上海璀灿的夜景:到处是“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这种壮丽的景观在当时只能在马路纵横,车流如河,高楼林立的大上海才能见到,也只有大上海才配得上这样的诗句。

诗歌到此,诗思突然产生飞跃,从形容、描述上海夜景,升华为对上海市六百万人民的歌颂,诗人衷心赞美了是上海人民无数双勤劳的手,创造了这种美丽的人间奇观。

诗人在表现自己的观感、思想时,并没有脱离艺术形象的创造作抽象的议论,而是展开灵动的想象,抓住上海夜景的特色,把勤劳智慧的上海人民比喻为诗人,把美丽的上海夜景比喻成是他们精心写就的一首“壮丽的诗篇”,而“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

5. 讨论、欣赏这首诗的构思特点。

诗作对上海景观的描写,既“不是‘一瞬’的描模”,也“不是‘单一的透视’”

①,而是采用了中国山水画里常用的散点透视手法。

A、诗人对上海景观的描写是依次在一定长度的时间里进行的。从时钟铰碎白天,到夜色挂下来,再到华灯初上,最后是灯火辉煌,表现出了一种时间上的序次性;

B、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是多变的,有平视(包括远、中、近视),如“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到处珠光点点”;有仰视,如“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灯的山”;还有俯视,“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甚至末句的比喻也是鸟瞰式的,“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可以“避开单一的视轴,而设法同时提供多重视轴来构成一个整体的环境”。

②诗作表现出诗人具有很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他能运用丰富的想象,把瞬间所得的艺术感觉通过生动、奇警的比喻,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打动读者的艺术目的。像把上海的昼夜交替,比喻为时钟的巨剪铰碎了白天、把夜色的降临,比喻为一幅垂帘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以及把上海美丽的夜景暗喻为壮丽的诗篇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

四.小结

一首短短十二行诗,尽管是歌颂当时的政治生活的抒情诗,但却写得精致,写得真诚,显示出作者杰出的写作才华。

五.布置作业

1.阅读公刘的诗歌《运杨柳的骆驼》写一篇诗歌短评。

运杨柳的骆驼

公刘

  大路上走过来一队骆驼, 

  骆驼骆驼背上驮的什么? 

  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 

  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 

  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经过, 

  一路之上把柳絮杨花抖落, 

  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的气味, 

  人们会相信: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 

  1956年6月13日

六.个性化学习指导

进行“我诗歌我心,妙手拈妙作”诗歌原创活动。

 

【《上海夜歌》教学设计之二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广东版》高一语文必修3小说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师说》 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03-03

氓 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一必修三)04-14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静女》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夜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04-14

美美与共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雨巷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