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4:30: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初中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网友来稿)

郑闯

农村初中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网友来稿)

一、课题背景

1、宏观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

2、中观上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完善考核制度,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共同发展。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微观上是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把授业理解甚至演变为教师的单向活动,“满堂灌”、“填鸭式”、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了“容器”、“听众”,学习被动机械,兴趣索然。课堂教学只为应试,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实施,促使教师从观念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行为上也开始践行新的做法。但是,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仍未摆脱应试灌输教育的窠臼,具体表现如:

(1)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师仍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少;

(2)学生质疑提问的氛围不浓且能力较差;

(3)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差,师生交流沟通少;

(4)教师教学只就事论事,教师“导”的成分少,学生创新探究少;

(5)课堂讨论重形式,而实效性不够等等。

鉴于此,学校课题组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互动”研究课题,以问题设置为抓手,创设问题情境,促师生互动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题界定

创设问题情境,即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新课改的背景下,要赋之以新的含义。优化教学互动,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往、沟通的一种手段,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互动优化,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农村初中特别是适合我校的立足课堂、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设置课前、课中、课后思考问题,并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师生优化互动,始终处在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再思考的过程之中,创设师问、生问、师生问的教学氛围,营造问中学、学中问的教学情境,启迪思维,拓宽思路。在研究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目标

1、研究性目标

立足我校实际,研究适合我校的创设问题情景、优化教学互动、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策略。

2、培养性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工作性目标

(1)、教师发展性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优化教学互动’的策略研究”提高我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指导理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自然是客体,人是主体。人的自主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标志。学生主体性作用是否发挥是首要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是主体性作用发挥的重要途径。

2、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乃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问题就会激发探究的思考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是他们潜能不断发挥的前提。

3、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发现问题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起始点。任何一种创新都经历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

4、现代教育论:素质教学的课堂设计,应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应充分注意学生身心急需的水平和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当好“管理者”、“指导者”、“咨询者”和“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通过多边活动,增强效果。

5、童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及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处在积极的状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师生双方都应积极主动,任何单方面的积极主动不能算是积极性高。课堂教学的任务和达成度本就需要师生双方共同承担和完成的。

五、研究内容及要点

创设问题情境,使师生互动就是要以问题为载体,把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开端,并贯穿教学整个流程,既把问题当作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又要将新的问题的产生当作进一步探究的起点,引发更多的问题,从而激发创造。其结构可理解为:

问题导学 师问、生问、师生问、 产生新问题

探究争论、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 课外拓展

1、布置问题、引导学习的策略研究

课前准备是形成问题情境、促使师生教学互动的前期工作。要抓住课前预习的环节,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指导要设置问题式提纲,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同时,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所设问题要有顺序性、层次性。通过设置提纲式问题,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并以此检查预习情况,达到预习目的。

2、巧问促学、互问助学、师生互问、互动学习的策略研究

抓好课堂教学是这一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而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激活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当好指导者的作用,发挥“导”的作用。捕捉教学时机,灵活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动、问,并以问题为纽带,使教学双(多)方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1)营造宽松和谐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是问题情境形成的前提。教师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促使学生敢思、敢问、敢说,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加强师生感情沟通,提倡怎么想就可怎么问、怎么说,既不吹毛求疵又不求全责备,多肯定鼓励不批评指责,多给学生思考发问的空间、质疑讨论的余地,让喜问者乐问、想问者敢问、无问者能问。

(2)多方位设问,使学生学的全。某一知识往往是一个整体,而对这一整体的了解,可多方位设置问题来完成。由点到面,学生学的知识多,学的也全。

(3)多层次提问,使学生学得深。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多层次设置问题,犹如剥笋一样,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而形成深刻的认识,学得也透。

(4)互问激学,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中学生好学而善思、争强而好胜,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倡导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分析、解决问题,开展生问师答共同解决问题,促使师生共同提高。

(5)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发挥媒介作用。通过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运用来设置问题往往更具生动、形象的特征,更容易使学生身心愉悦,触发思考探究积极性。媒介中介和学生间的互动亲切感人,更易连接起师生互动。

3、课后拓展,促进思维再发展的策略研究

教学内容不是囿于课堂的,学生的思考也不完全局限在课堂。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了问题走出教室,这还不够,教师不能仅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教师要营造回味无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生出更多的问题,使问题在课后得到延伸得到拓展,去课外阅读、去查找资料,让问题始终联结着学生的学习,由多“问”始,生出“问”多,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实际中,设置的问题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要有良好的启发性

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不搞无问而问,无病之呻吟,无必要的不问,不搞表面文章,设置的问题应是能够回答又不是不需思考的,要经过一定的努力。这样的问题若能解决,学生既有深刻的印象,又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学习的兴趣情绪也会保持并增强。

2、要有分明的针对性层次性

符合思维发展的特点,问题应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根据知识结构层层推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要有极强的现实性

“生活即学习”,教学环节中提出问题要根据学科特点,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学生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问题特别亲切,也特别有兴致,思考的激情也强。知识面宽,实际能力也能增强。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计划两年完成。

1、准备阶段(2005.11--2007.2)

(1)学习有关理论,明确课题目标、意义。

(2)撰写课题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工作。

(3)抓好实验人员培训工作。

(4)做好制定实施计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07.3--2008.7)

(1)课题组按计划实施研究,课题成员每学期完成一篇实验总结(论文)或专题教案。

(2)课题组写好阶段研究报告,做好中期汇报工作,开展教学汇报活动。

3、总结阶段(2008.9--2009.3)

课题负责人写好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研究论文和教案汇编。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做出分析。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方式,其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际工作者的素质。

3、经验筛选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善方法,由执教人员和研究人员结成一体,对众多的经验进行淘汰,优化或者发展新经验。

八、保证措施

1、建立课题管理网络

校长室--课题组--全体教师

校长室督促课题的实施开展,课题组负责具体操作,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

2、建立严格的学习研讨制度

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研讨,定期请专家学者来校作讲座,课题组成员上汇报课,接受专家指导,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3、确立新的教学评价方法

为适应并保证这一课题的研究,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要融进新的方法,包括三优课、示范汇报课在内的课堂教学都要把问题的设置、设置的优劣作为重要标准,促情境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使教学中的双方围绕问题的设置真正互动起来。评价形式把市教研室《课堂教学评估表》和《课题研究课教学评估表》相结合。

4、经费保证

学校对课题研究有专项经费,供研究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等。

九、成果显示

1、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课题研究的教案、案例分析、论文、获奖证书等

3、研究汇报课

4、学生在课题开展中的提问、解问能力的表现等

十、课题组成员

领题人:饶国富 中学高级教师,西渚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领导并监督本课题工作。

组 长:周 勤 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宜兴市学科带头人,主持本课题实施的工作。

陈光华 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持本课题实施的工作。

副组长:张维辉 教务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布置课题研讨实施工作。

熊水大 教务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布置教研组开展课题研讨工作。

褚志伟 政教处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协助布置课题研讨实施工作。

郑 闯 中学二级教师,协调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

成 员:郑 闯 负责语文教研组课题研究实施及分课题“巧问促学、互问助学、师生互问、互动学习的策略研究” 、“点拨艺术在课堂教学提问中的运用”的研究

褚国伟 负责数学教研组课题研究实施及分课题“课后拓展,促进思维再发展的策略研究”

朱旭峰 负责理化生教研组课题研究实施及“布置问题、引导学习的策略研究”

(执笔:郑闯)

宜兴市西渚中学

二00七年三月

作者邮箱: xingzhewxs@sina.com

【农村初中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语境创设与资源优化(网友来稿)04-14

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网友来稿)04-14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网友来稿)04-14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网友来稿)04-14

课堂互动三境界(网友来稿)04-14

《立足吟诵创设情境》--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网友来稿)04-14

网络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网友来稿)04-14

熟语备考策略(网友来稿)04-14

师生互动,创设情景,发展创新思维:《晏子使楚》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关于"互动"教学的一点思考(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