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4:42:0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点字词,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评读并讨论,揣摩语言的多样性、准确性,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录音机,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介绍的。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要求:(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从全文看,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个段落。

教师小结:本文准确地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把事物说明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重点研讨,品味本文多样性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师: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要求:(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州园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州园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州园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州园林(论坛帖)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州园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州园林》的课改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州园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