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5:17: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蜡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蜡 烛

蜡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战地通讯也属于新闻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品位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感悟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老妇人为什么不顾生死去埋那个红军?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首先带领学生理解这种体裁,接着给学生讲解故事的背景,这次战争的原因和性质,然后围绕老妇人的一举一动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并从文中感受到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是一篇通讯,也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也是新闻的一种。

课题含义:

一方面,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另一方面,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方面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背景介绍: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遭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反击,受迫害的各国人民在残酷的压迫下,再也无法忍受了,就结合起来一起反对法西斯。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人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的感人的事迹,是一首首赞美诗,一曲曲颂歌,表现了他们之间同仇敌忾的深厚感情。

预习检查:

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解词:  肃穆    永垂不朽    精疲力竭

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 找出文中从动作上描写老妇人的语句。(描写老妇人的主要方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订正总结。(见课本19业到22页)

2、老妇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掩埋那个红军战士?体现了她什么样的美德?

苏联红军是为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在这里没有国界,老妇人被苏联红军的

这一英雄气概所感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安葬烈士,对待苏联烈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这体现了老夫人不怕艰难,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小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订正总结:本文通过写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

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的事,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感情,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研读赏析

1、作者对环境的描写非常多,请你在文中找出来这些语句,并说明作者为什么着重对

环境的描写?

学生小组讨论,老师明确:

写炮火,不是笼统的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教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慰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老妇人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就更伟大了,成功的塑造了老夫人这一形象。

2、作者对老夫人掩埋烈士的每一步都作了详细的描写,突出了非常吃力的特点。请你

从文中找出这些描写的句子,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明确答案:

如果笼统的说“他非常吃力的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他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他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3、烛光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烛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特别结尾处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巩固练习:课后练习题

布置作业:基础训练册

教后反思:

 

【蜡烛(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蜡烛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蜡烛》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蜡烛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蜡烛》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蜡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蜡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蜡烛》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蜡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吆喝》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03-03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