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5:17: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组歌(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组歌(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学生搜集纪伯伦的资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多媒体显示纪伯伦像)

同学们,哲理诗作为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世间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含蓄隽永的哲理性的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波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板书文题、作者)

2、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上世纪20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苦。尽管这样,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反对愚昧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利、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的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 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固执,不随和。           真谛:道理。         长吁短叹:唉声叹气的样子。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彻夜不寐:整夜没有睡觉。                         盛气凌人:凌,侵犯;形容气势逼人的样子。      酷肖:非常相似。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教师提示: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课文节选的两首诗在翻译时都着意安排了相当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以使诗在声音层面上不显得单调,很好地体现了纪伯伦极有个性的语言艺术。

    请同学们边诵读边找出诗中的韵脚,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

    学生朗读体会,教师以《浪之歌》为例点拨:《浪之歌》第一节:“人”“近”(邻韵)、“分”;换韵为“里”“体”;第二节:换韵为“晨”“盟”“中”“吟”“吻”(与第一节同,大多为邻韵);第三节:换韵为“拗”“躁”;又换韵为“心”(与前两节相同,邻韵);第四节:换韵为“他”“下”等。

    学生自主找出《雨之歌》的韵脚。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2、 思考讨论:

问题一、《浪之歌》和《雨之歌》具有哪些相同点?

答:(1)它们都利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将“浪”和“雨”赋予了人的行为和思想,将它们塑造成富有丰富的性感内容的形象。(2)善于在平易中发隽永,“浪”和“雨”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但经过作者理性的思考加上咏叹调试的浪漫与抒怀,使读者获得远不止一般的审美和愉悦。(3)虽然将“浪”和“雨”拟人化了,但并不脱离“浪”和“雨”的自然和物理的特征。

问题二、在《雨之歌》这首散文诗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诗中对拟人手法进行了灵活的多方面的运用,请研读课文,仔细体会。

答:诗人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的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似乎又成了一只鸟的形象,而且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拟人的手法运用于无形,出神入化。

问题三、揣摩下面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海岸”“爱情”“空气”各代表着什么?)

答:作者想象紧贴着海浪的物理特性来写:海浪经过阳光的蒸发会变成水蒸气,远离“海岸”,在文章里,“海岸”代表着作者的祖国。“爱情”实际上是作者对祖国的眷念之情,而“空气”则是使作者远离祖国的各种因素。

问题四、“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铁蹄之下”这句话比较含混,可能与翻译有关,但基本上不影响全篇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此句的出处,联系上句“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来理解此句,可视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人虽然出生时是轰轰烈烈,但终归要寂寞地老去。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 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征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精彩交流,教师引导 。

2、精彩文段赏析:

《浪之歌》第五节非常精彩,让我们共同去赏析:

第一,排比手法的运用,“曾有多少次……”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使人读来如娓娓低诉,浅唱低吟。

第二,拟人化的手法运用十分恰当,我“长吁短叹”“嘻嘻哈哈”将多愁善感而又顽皮任性的“海浪”十分形象地人性化地刻画出来。“纹丝不动”“面无笑容”,则把“礁石”的冷漠无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流利、流畅的语言增强了文章在辞色和音律上的美感。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通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浪之歌》这首散文诗中海浪被作者赋予了什么形象?以下有两种观点可供参考。

(1)“海浪”是忠于爱情的浪漫化身。

(2)“海浪”代表的实际上就是作者,作者借“海浪”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念以及至死不渝的忠诚。

注意:回答这个问题除了要理解文章中海浪被作者赋予的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理解。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品读《雨的随想》回答问题。

   《雨的随想》的作者汪国真是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诗人,他的文章充满活力,洋溢着诗意,常常带有几分哲理,请认真品味。

七、课堂总结。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寻常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恰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验时,会发现寻常事物中有着太多的意蕴,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作品,尽管稚嫩,却是个性自我的心灵之声,那时,生活也会因你的思考而更精彩,更充实。

八、布置作业:

    请模仿课文的写法,构思一首关于春天的散文诗。

九、板书设计:

组歌(节选)

                                                 纪伯伦

                     《浪之歌》

                 拟      海浪:       海岸的情人

                 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杰                                         炽

                 作                                         热

                     《雨之歌》                             深

                         雨:        滋润万物               情

                                    “传情的信使”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十、课后反思:

 

【组歌(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五)04-14

氓 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一必修三)04-14

《鸿门宴》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一必修二)04-14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一必修四)04-14

《组歌》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组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将进酒》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二选修)04-14

组歌(节选) 纪伯伦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组歌》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