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时间:2022-04-14 15:27:4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所谓“开门见山”法,就是写文章像开门一样,一打开门,就看见远处的山峰。意思是说,文章一落笔就入题,不转弯抹角。

  许多优秀作者著文,常采用开门见山手法,就因为文章一下笔就进入了正题,就可以避免因扯远而影响开头的表达效果。如吴伯箫写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记一辆纺车》的开头: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这个开头,一是点明了题意:怀念在延安使用过的一辆纺车;二是使用两个比喻透露出这一辆纺车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作者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必定有动人的故事。所以,这种开头一下笔就让读者明白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而极富吸引力。又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头: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个开头,抒发了在朝鲜战场上的深切感受,唤起了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吸引了读者,点了题,紧接第二段用设问形式,明确提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就让读者一下明白了文章的中心。再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也是很典型的开门见山的范例: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

  这个开头,使用了和至友谈心的口气来说话,让人感到十分亲近,读者十分情愿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去了解天山的地理位置和天山景物的美。在这个开头里,作者既没有“兴”,也没有“导”,而是一下子点题,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本文的中心内容参观天山的美丽景物。

  开门见山手法不仅在记叙文中广泛使用,在议论文中也被广泛采用。

  绝大多数议论文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这就是开门见山手法的运用。这样的开头往往使文章的中心明确。因为一旦提出了中心论点或论题,实际上就明确了文章要写作的中心,以下是选择什么样的论据、怎么样来证明论点或阐述中心论点。这样当然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开头便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在骨气的。”

  接着引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概括了“骨气”的内容。这样,读者一开头就明白了你要论证的中心意思。再如荀子的《劝学》也是采用开门见山手法写的,其首句就是中心论点,而以下就一直紧扣这个中心论点进行阐述。还有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报告的开头一句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这个报告的主要观点告诉了听众,听众一开头就明白了报告的主要见解,接下来听众就急于要了解“为什么要改造一下”,否则会怎样呢?因此,可见开门见山手法的运用,确实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综上所述:开门见山手法是写作中的常见手法。好的文章一定有一个好的开头,运用好开门见山手法是实现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条件。其具体做法是:一下笔就应做好点明题目的工作;其次是在开头注意交代文章的中心;三是针对读者的阅读心理,抓住读者的思想感情和阅读兴趣;四是开头注意使用强烈抒情色彩的语句或表明自己的主要见解的语句;五是开头注意用设问句形式。

【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相关文章: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表现手法04-14

《故都的秋》艺术表现手法浅探04-14

谈谈古诗意境和表现手法的鉴赏(教师中心稿)04-14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师中心稿)04-14

诗歌鉴赏多向思维示例 --兼谈《夜书所见》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网友来稿)04-14

落笔对面 别有风致-- 例说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之一种(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