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之浅见(九年级)

时间:2022-04-14 15:42: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朗读教学之浅见(九年级)

 内容摘要:

语文朗读教学之浅见(九年级)

朗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功的朗读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更深切地体味到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音乐美、储蓄美和形象美。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

语文朗读  作用  目标  方法  过程  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言描摩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我就朗读的作用、朗读教学的要求谈一些浅见。

古代教学重视吟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为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也都提倡朗读。那么,朗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最基本的作用。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朗读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简洁、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

2.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著奋斗的精神内蕴。

3.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地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未押韵等特点。教师在教授这些文章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4.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于富有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像的广阔空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从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即是一般艺术样式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感受其形象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通过朗读,学生从篇章中领会到了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了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科学指导朗读,提高朗读的效果和作用呢?我认为朗读教学应做到以下四个要求。

二、朗读的要求

1.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那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即表情朗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出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或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2.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能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臧克家的《有的人》时,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范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v style='float:right;width=300;margin:1'>

【语文朗读教学之浅见(九年级)】相关文章:

解答中考语文背诵题之浅见(网友来稿)04-1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04-14

重视朗读教学04-14

朗读教学反思05-06

朗读教学的反思01-20

于无声处听涛声--中学德育工作之浅见(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网友来稿)04-14

班主任工作之九个一工程--班主任工作之浅见(网友来稿)04-14

朗读,让语文魅力无穷(网友来稿)04-14

朗读教学之我见(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