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晨读材料四十四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6:09:5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晨读材料四十四(网友来稿)

策划组稿:韩维加

语文晨读材料四十四(网友来稿)

参加编写:

朱建国 赵 敏 陈家利 杨 军 嵇学丽

章婷婷 石 秀 朱丽丽 谢继合 朱海燕

第十五周 星期五

哲言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一― 唐 杜牧

【解读】 人生在世,虚浮飘渺,就像冰底下的河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人们却一点也不知道。河面上的水结冰了,冰底下的水却依旧在流动;生命的消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表面看来,好像没有一丝变化,但是人们的青春,却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流逝了。“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这两句诗含有很浓的警世意味,主要是在劝人把握时光,莫让青春虚度。

草木摇落露为霜。 --魏 曹丕《 燕歌行》

【解读】 草木逐渐凋落,露水也在凄寒中变成霜了,这句诗描写秋天气候转凉时的萧瑟凄冷的景象。曹丕这首“燕歌行”描写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是极为有名的情诗,也是最古老的一首七言诗,燕在北方,长年战乱,因此,一般“燕歌行”大多描写离情。

哑子漫尝黄柏味,难将苦口向人言。----宋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

【解读】黄柏:极苦的一种药,哑巴在无意中尝到了黄柏,因为不会讲话,就没法向人诉说。这两句诗常用来说明吃哑巴亏,或是另有一个不可告人的苦衷。这两句诗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涵义相似。

诗词

春日

朱熹①

胜日② 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③ 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 ① 朱熹(1130 一1200 ) ,字元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姿源(今属江西)人。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贡献。② 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指晴日。③ 等闲:寻常,随便。

【赏析】 这是一首貌似游春踏青,而实际将深意隐藏其中的诗作。首句“胜日”点明时日,又交代天气情况。“胜日”于泗水边探寻春日的风景,无疑“无边光景一时新”是探寻所见。春天万物勃发,焕然一新,也令蛰伏一冬的诗人而感受到春天的清新。三、四句是“寻芳”所感,东风拂面,吹得眼前一片万紫千红,这春的烂漫正在诗人不经意间得到生动再现。从字面看,这首诗是写了春日全新的光景。然而联系诗人的背景不难发现,“泗水”正是诗人致力研习的儒家圣地,所以“寻芳”也就不难理解了,寻芳实谓寻孔孟之道。何以言“寻”,原来南宋南渡,诗人又居南方,不曾北上,那么“寻”字就真切地表现出诗人求圣之切了。末两句便犹如处圣人之乡,沐圣人之惠,而呈现一派生机,作为热衷其道之人,如何不慕念这样的地方。

本诗虽然也在说理,但是形象却很鲜明,情景也很生动,足见其构思之巧妙。这首诗正是将写景与理趣巧妙结合来体现诗人明道之旨的。

成语

防微杜渐

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窦宪兄弟把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朝政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人们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发生日食。司马丁鸿上书汉和帝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代表巨子的。日食现象象征君王的权力被臣子慢夺,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日食出现过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 “日食的出现,是上天在警告我们,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啊。穿透岩石的水,开始时都是涓涓细流;参天的大树,也是由刚发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刚露头的时候防止它,这样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了。”( 《后汉书 丁鸿传》 )

【 释义】 防微杜渐:指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素材

“幸福”格言

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要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一一邹韬奋

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把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 也是最大的幸福。一一吴运铎

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左拉

人们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最自由最快乐的心境,莫过于爱别人和为别人献身。

-一托尔斯泰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歌德

事例精选

诸子幸福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承认人有正当的利益和欲望,但他同时认为,人们对道德的追求高于对利益的追求。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荀子的幸福论建立在承认利欲的合理性基础上。他说:“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 … 故义胜利为治世,利克义者乱世… … ”他认为欲利之心,人皆有之,但须使此欲利之心不胜过好义的倾向。

墨子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与孔子、荀子不同,墨子重视利,又注重义。他认为义利是统一的,利即是义,“义,利也”。

集体幸福高于一切

雷锋同志为了集体幸福,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一个星期天,他去看病路过一个工地,为热烈的劳动场面吸引,连自己肚子痛都忘了,就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去;假日里,他自动去车站为旅客服务;他把自己积蓄下来的钱,支援受灾人民;战友家庭发生困难,他不声不响地寄钱支援;他到哪里就帮助哪里的群众解决困难。他在日记中写道:“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有钱未必幸福

巴尔扎克的小说《 守财奴》 中的葛朗台,一生积了许多金币,可谓有钱了,但却坑害了许多人,坑害了自己的妻子和独生女,结果没有幸福。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里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门第显赫、极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生活在一个钱堆里,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照有些人看来他是幸福的,但他为封建礼教所禁锢,没有丝毫的自由,最后只落得弃家出走了事。

文言

击邻家之子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选自《墨子 鲁问》 )

【参考译文】

墨子在讲一个道理时,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位父亲看到他的儿子为人强暴蛮横,不求上进,十分生气。一天.这位父亲实在气愤不过,就拿起鞭子,边骂边抽打他的儿子。这时,邻居家的父亲看到了,跑了过来,也抡起大木棒跟着打,并且说:“我来打他呀,是顺着他父亲的心意做的。”墨子总结说:“邻居家的父亲这样做,难道不是很无理、很荒唐吗!"

【文意提示】

墨子讲这则寓言,是抨击那些以似乎很名正言顺的借口而攻伐别国的行为。儿子错了,父亲可以鞭打,用不着邻居家的父亲举起木棒来帮着打。同理,别的国家内部有什么问题,用不着邻国兴兵讨伐,像故事中邻居家的父亲那样,打着“顺着他父亲心意”的幌子,完全是强词夺理,是很荒唐的。

阅读下文,回答1 一4 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 为人,间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滴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鸣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瞿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咬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柱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软? (选自《古文观止》)

【注】 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1 .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②何为而在此

B ①余滴居于黄过岐亭 ②使从事于其间

C ①俯而不答 ②而其家在洛阳

D ①然方子山世有勋阀 ②此岂无得而然哉

【解析】 B.两个“于”都是介词,在.A,① “为”是动词,做;② “为”是介词.因为。C .① “而’表修饰关系;② “而”表递迷关系.而且。① “然”,然而;② “然”,这样。

【答案】B

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方山子舍弃功名富贵、甘愿隐遁贫贱的一组是 ( )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④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士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 解析】① 句说方山子想通过读书扬名但没有机会。⑤句说方山子少年豪气。

【答案】C、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l )方山子亦瞿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译文:

( 2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译文:

(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 答案】 (1 )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2 ) (我)看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带着两袋(支)箭,在西山打猎游玩。 ( 3 )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碰上好机会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在岐山,(我)看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带着两袋(支)箭,在西山打猎游玩。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疆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应有官做,假如他能侧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河北地方还有田产,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对社会)有所体会才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癫,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语文晨读材料四十四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材料作文审题(网友来稿)04-14

诗意语文随想(网友来稿)04-14

让语文走近生活(网友来稿)04-14

让语文伴你同行(网友来稿)04-14

说说《语文读本》(网友来稿)04-14

语文常用术语(网友来稿)04-14

谁来拯救语文?(网友来稿)04-14

语文是什么(网友来稿)04-14

材料匮乏应急三招(网友来稿)04-14

科技作品阅读讲座材料(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