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时间:2022-04-14 15:41: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作者介绍】刘辰翁生当南宋末叶,和文天祥同时,先文天祥四岁而生,后文天祥十五年而卒。他于宋亡后,隐居不仕。他的词,“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词,承继苏辛,多慷慨之音,但更凄怆沉痛。尤其是宋亡以后的作品。

【答案】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

从高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

“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赏析】这首词,题名春感,实借节序之变迁,而抒发物非、人非之感。词以对句起,写元人骑兵之装饰,披着铁甲的战马,马身上又披上毡子。下句却是银花(花灯)在洒泪,何不相称乃耳。三句点明时间是春来元宵佳节,徒徒陷入愁城。然而究竟因为是节日,所以又写有笛声,有戏鼓,只是因为南腔北调,听得讨厌,厌极而怒,怒而语,脱口而出,“不是歌声”。这种散文句法,干脆利落,词语犀利,截铁斩钉,但仍有回味之处,耐人寻思。上片就是这样两个对句写景,两个单句抒情。景以引情,情以衬景。

  下片大力抒情,“那堪独坐青灯”,极写无啥意绪。而一心所怀念的则是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正是故都往日景色,而今安在?语言极为跳跃,想象尤多内涵。刘辰翁宋亡不仕,高其情操,隐居山中,空逝岁月。但这时宋帝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的拥戴下漂流在南海抵抗。所谓“海上心情”,当系指这一历史事件。山中不忘海上,足见作者之不能忘情现实。词也以此戛然而止,余音却袅袅不绝。如果说,上片的结句似板鼓声的干脆,这下片的结句,却是弦索声的缠绵。而基调都是苍凉悲苦的。宋末的遗民词多凄切呜咽之音,隐晦曲折。刘辰翁实不与众同,以慷慨悲歌为多,而丰富了宋遗民词。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相关文章: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04-14

刘桢《赠从弟》赏析10-22

刘湛秋《雨的四季》作品赏析04-14

笠翁对韵04-14

《卖油翁》说课稿04-14

《卖油翁》教案03-03

卖油翁教案03-04

卖油翁教案03-05

搭车到心海去看雨--刘湛秋《雨的四季》赏析04-14

刘鹗与古琴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