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6:00:2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居秋暝(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山居秋暝(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

  诗画风格

教学难点

  诗画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引出作者王维。

二、介绍诗人

    (1)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音乐家,大画家。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

    (2)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4)有人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三、解题

    诗歌的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四、通读诗歌,了解律诗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问:在诵读中,大家是否发觉这首诗歌朗朗上口,极富有音韵美?

  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为诗体名。它格律严密。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问:找出诗歌压韵的韵脚。

五、鉴赏诗歌

    与其说是读《山居秋暝》,不如说是欣赏一幅《秋山晚景图》,可吟诵,也可入画,便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短短的四句诗,其中蕴涵的内容却是无限宽阔。(有三幅画)

1、写景句是哪几句联?从写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学生自由发言。

 颔联,颈联

明确A、描绘出清新宁静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

    B、动静结合(对仗工整),绘声绘色。

  具体分析: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仿佛自己满腹的烦躁都被月光抚平了一般。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荡涤了所有欣赏者心灵上的尘土。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从描绘景物转而描写人,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安静转而喧嚣。诗中不仅有山水之美,还有人情之美。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忘我。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2、理解首联写作内容,揣摩“空”的意蕴。

明确:

  交代时间、地点、天气。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

  (1)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2)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格外幽静。

3、如何理解“随意”句?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他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美好吗?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深化了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六、品析意象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板书设计:

  山村自然美---风景清幽

空 村民生活美---民风淳朴 留    热爱自然 厌恶官场

  诗人人格美---追求高洁   

          理想中的社会美

 

【山居秋暝(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山居秋暝》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03-06

《山居秋暝》、《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山居秋暝》创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山居秋暝》鉴赏04-14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04-14

《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沙田山居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沙田山居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