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爨文化(选修)

时间:2022-04-14 15:59: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说爨文化(选修)

 公元二世纪至八世纪,在云南的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特殊在于,在爨氏领导的南中地区形成了承接滇文化与南诏大理文化的爨文化,据考证,其辐射范围远远超出今云南辖地,作为爨文化的中心区域,这段历史也让曲靖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将近500年。

“爨文化,发源于盘江流域,以滇东为中心,在汉末至唐中叶的五百年间,对云南社会乃至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广大区域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产生过很大影响。”。[1]这是到现在为止我看过的关于爨文化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然而,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暑期的集中调查了解,我开始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这一文化,这一文化背后用什么来支撑,作为一种文化,其文化内核又是什么?公元225--748年在南中地区是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形态是否真正成立……

研究文化,或者说把某一社会现象定性为文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辞海》将文化一词解释为: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精神的总和。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延续性是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的基础。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还具有民族性,并以群众为载体,形成民族传统。

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但就爨文化而言,其可供研究考证的却只有现存于曲靖一中的《爨宝子碑》、陆良县的《爨龙颜碑》以及记录爨氏后裔的鹤庆永乐《寸升碑》和散见于史传的零星资料,此外,并没有发现其他更有价值的爨文化实物。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它是人们衣食住行、音乐舞蹈、生活习俗、天文地理、医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的集中体现。以这些资料作为爨文化这一文化概念的基础和佐证是远远不够的,爨文化这座大厦仍缺少一些核心和基础的东西。爨文化大厦摇摇欲坠。

其一、从宗教信仰看,爨氏家族在碑文中记载,“大鬼主”是爨氏的宗教领袖,爨氏家族中爨琛、爨宝子等都曾经做过大鬼主一职,但是爨氏家族在云南409年的实际统治历史却没有留下任何大鬼主的神庙或其他用于祭祀的器具,仅这一点就很令人费解。

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元代开始,中央政权才开始了对云南的实际统治,所以云南自古就存在着区别于中原文化的独特文化形态,以至于直到建国初期云南仍能找到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踪迹,这主要是云南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在这样一个封闭的角落,我们能找到时隔几千年的原始社会形态,为什么会没有盛极一时的爨氏家族的一点痕迹呢?这仍然是我的一个疑问。

其二、形成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创造文化的民族统一体。爨氏家族于公元二世纪从中原迁徙而来,新带来的文化必然与云南的土著文化发生摩擦,无论爨氏当时多么强大,它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要屈从于土著文化,况且这一时期在云南仍存在着诸如霍氏、孟氏、毛氏等大姓势力。直至公元339年,诸葛亮南征,爨氏才在蜀汉政权的扶持下雄踞南中。中原民族一直视云南为“蛮夷之地”,何况此时爨氏正如日中天,其主动融入相对落后的蛮夷或承认他们的文化,从情理上是说不通的。历史记载也表明,这种大规模的融合是不存在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味县,郡治,有明月社,夷不奉官,则官与共盟于此社也。”,《爨龙颜碑》:“黎庶通悼,宋夷伤怀,天朝远感”。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不存在,那么民族共同体也就无从谈起,爨文化也就形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其三、从碑文本身来看。碑文描述了当时云南的经济发展状态,便利的水利和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农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南中大地在爨氏统治下一派繁荣气象……这似乎可以作为爨文化拥有经济基础的有力证明,但是这一有特色的经济模式,是否因爨氏入主南中而形成呢?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的基本经济特征,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与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云南的独特环境,决定了这种不可变更的生产生活方式,农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必然形成,与爨氏的入主没有太大的关系。至于爨碑中所描述的,我们知道墓志铭本身就是用来记述死者的事迹以及为死者歌功颂德,因此夸张的成分仍然存在,其中有多少写实的成分现在也无从考证。

其四就是被授予很高评价的爨体书法。的确,碑文书法刚劲有力,有别于其它任何字体。国学大师誉其为“神品第一”,但这一书写方法是否可以自成一体,成为爨文化存在的实证呢?有两点是值得怀疑的:一是碑文文字多用方笔笔画构成,且框架结构怪异。从当时的条件来看,由于碑刻工具的限制,把圆笔转化为方笔,可以使镌刻更方便。从字上来说,因一笔出错,就让该字其它部分发生变形,以达到整个字乃至整块碑文和谐统一的目的。其二、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爨体”为隶书向楷书的过渡体。试问,如果自成一体,为何迄今位置的考古发现却只有南中这片偏远的地方发现少量爨碑,而在中原却没有;如果自成一体,在书法史上至少应该有记载,然而在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中,书法史上只记载有张草体。基于这两点,“爨体”一说还有待于方家论断。

爨氏统治时期,曲靖成为整个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爨氏统治南中的历史也是曲靖最辉煌的历史,也许正是这一段历史,在建设云南民族大省、挖掘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下,“爨文化”之风在曲靖日趋盛行,近20年来更是如此,1990年在曲靖召开的首次全国性的爨文化研讨会到1991年出版的至今为止唯一的一期《爨文化研究》刊物,再到本世纪初一系列打着“爨文化”招牌的企业……当我看到这些,让我感到的不是作为曲靖人的光荣,而是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一个地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不仅是该地区兴旺发达的标志,还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尚待考证的“爨文化”给曲靖带来的是什么,这亦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

注释:

[1]范建华..爨文化论[C]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 . P1.

 

【浅说爨文化(选修)】相关文章:

高考小说阅读要领浅说(高二选修教学案例)04-14

杂而不乱有条有理--杂文阅读方法浅说(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04-14

文化苦旅(人教版高二选修)04-14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04-14

语感浅说(网友来稿)04-14

浅说学期过渡衔接的备课04-14

《红楼文化》教学素材(苏教版高二选修)04-14

《守望文化家园》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