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特殊段的表达作用例析

时间:2022-04-14 15:57:2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鲁迅作品特殊段的表达作用例析

安徽六安市第八中学   许鼎  

鲁迅作品特殊段的表达作用例析

语文教材中一直有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深湛厚重,洗练精粹,技巧圆熟,光华四射, 独具一格,历来是师生学习与探究的重点。

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常常可发现一些精短的段落,这些段落,长则三言两语,短则独句而居,甚或有时仅单词兀立。这些微型段,比起那些长段落,看似显得字少单薄,包蕴浅显,殊不知,此乃作者精心设计的“特殊段”。它精致小巧,匠心独运,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细心揣摩,潜心品味这些特殊段,有助于深刻理解先生作品的深邃的意蕴、精巧的构思、独具的魅力。

概要之,鲁迅作品“特殊段”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上连下接 巧妙过渡

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一文,第二自然段在写完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以后,紧承上节于第三节写顺势写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极简短的一句话,十分自然的过渡到对仙台的描述,将叙述的重点由东京自然过渡到了仙台。这种过渡使得全文脉络分明,前后连贯,即顺畅又自然,真可谓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小说《孔乙己》第九段:“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总结上文,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相呼应;后一句暗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很自然的引起下文,把情节推向高潮。

鲁迅作品中起过渡作用的特殊段,妙在平易、自然、熨帖,毫无雕琢之痕迹, 它极善“铺路搭桥”,使得全文上下贯通,首尾圆合,浑然一体,非大家之手笔,难以驾轻就熟,举重若轻。

二、 刻意强调, 突出重点

《一件小事》的首段之后这样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第二自然段,本来可以和第一段合并在一起说的,现在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突出了这件小事于我的意义。

小说《故乡》中的开头几段与之有同工异曲之妙: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此三段亦本可合为一段,但为了强调故乡的遥远和离别的长久,强调我对故乡发生变化的感慨,作者将其分成三段,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强化印象,惹人注意,刻意强调,着意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因之而激越显豁,这为读者领悟作品进而产生强烈共鸣提供了方便。

三、彰显旨意,突出主题

如名篇《孔乙己》的最后一段: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的死,是他备受封建教育、封建制度毒害和摧残的必然结果,所以说“的确”,社会上无人关心孔乙己,而我对孔乙己的死又没有亲眼目睹,只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景的推测,故“大约。”貌似矛盾的反常语,精粹之至,且意蕴深邃,耐人寻味。它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突出了主题。

再如《雪》中的最后一段: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文中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的所有坚强的内核的精魂。

诗一般的语言,诠释出雪的“内核”与“灵魂”,画龙点睛,主旨鲜明。

四、 聚焦情怀,抒发情感

《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这样写的: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这里,“活该”二字单独构段,力重千斤,不仅收束十分有力,而且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人民对胜利的欢呼,对一切封建卫道者可耻下场的奚落和嘲弄!,真是新颖别致、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实乃神来之笔。

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的末段: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里用饱蘸火热情感的语言,对儿时的保姆阿长深情祈祷,真切地表达了对其深深的怀念、由衷的感激和无比的热爱。

五、对比反衬,引人深思

《藤野先生》一文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此段在课文里是写看电影事件对作者的影响,表露出作者极大的愤慨,是作者弃医从文的转折点。接下来,另起一段: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的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文章将“他们”的欢呼另起一行,振聋发聩,惊心刺耳,前后对照,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闲看枪毙犯的麻木的中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发人们对鲁迅先生救国救民之路探索的思考。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中的“特殊段”具有多功能的表达作用,应当细心研读,准确把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匆匆放过。

(安徽六安市第八中学  邮编:237009)

 

【鲁迅作品特殊段的表达作用例析】相关文章:

鲁迅作品活用成语例析04-14

虚词的使用和例析04-14

常见文言实词例析04-14

议论文析例说理04-15

常见赘余例析(网友来稿)04-14

高中课文延宕艺术应用例析04-14

析唐诗思乡诗(作品赏析)04-14

小说语言的语用鉴赏 --《祝福》语言例析04-15

《故乡的榕树》中语言的超常搭配例析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