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6:14: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3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㈠.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㈡.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①.(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②.(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㈠.数 

例句 出处 释义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㈡.直

例句 出处 释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㈢发 

例句 出处 释义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㈣.兵 

例句 出处 释义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㈤.胜 

例句 出处 释义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三、阅读训练(附材料)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壹③洒④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⑤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释:①叟:对老头得称谓,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洒:xǐ通“洗” 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 

[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在当时,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得国家了,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这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仗,败给了齐国,我的大儿子死了;西边又败给秦国,丧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边又受到出国污辱。我感到这是奇耻大辱,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牺牲的人报仇雪恨,您说怎么办才行?” 

孟子回答说:“土地见方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可以使天下归服。魏国这样的大国,王如对人民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督促老百姓深耕细作,早除杂草,使年轻人在闲暇时间,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事尽心尽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来侍奉父亲兄长,出去用来对待上级。这样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楚国拥有坚固盔甲、锋利刀枪的军队了。 

“秦国楚国征兵派夫,耽误老百姓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挨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子东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们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王若发兵前往征讨,谁能与您抗衡呢?所以说:‘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请王不要怀疑。” 

教师注释疑难词句。 

要求学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结合课文,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生讨论,畅所欲言,交流看法。 

四、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 

五、布置作业 

1.预习《劝学》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                  对话                           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                                      设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何如(设圈套) 

            不可(走进圈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施仁政的措施  (目的)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9-15

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08-25

说课稿:《寡人之于国也》12-22

寡人之于国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寡人之于国也(2)(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人教版必修3高一语文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