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6 21:06: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欣赏桥之美。

2、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本文中富有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审美效果,指导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美学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学习前面课文,我们知道桥梁专家主要注重桥的结构,那么画家注重的是桥的哪些方面呢?就让我们跟着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一起去解开这个谜吧。

二、文本解读: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研讨以下问题:

(一)在作者看来,“桥之美”“美”在何处?

明确:桥在不同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二)作者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列举了哪些不同环境中的桥?

明确:①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西南山区的风雨桥;②《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高山峡谷间的索桥;③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④鹊桥。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提示: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提示: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体现。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提示: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提示: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明确: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有很大区别,试简要说明。

明确:①内容方面:《中国石拱桥》主要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本文主要阐述画家眼里桥的美(如图画感、韵律美等)。②写法方面:《中国石拱桥》运用平实科学的语言进行说明;本文是一篇生动优美的说明性小品文。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四、布置作业:

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课外拓展延伸)

 

【桥之美(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桥之美》教案设计09-02

《桥之美》教案02-14

桥之美教案03-09

初二上册桥之美教案03-09

关于《桥之思》的教案设计08-25

《桥之思》教学反思04-20

《雕塑之美》教学反思02-06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10-30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范文05-15

《生命桥》优秀教案设计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