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6:17:0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项羽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项羽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第一课时) 

2、 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教辅工具:黑板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 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第一段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评议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 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四、总结拓展迁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习题 

2、 预习《阿房宫赋》 

六、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项羽之死(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03-04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03-03

《项羽之死》教案03-03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通用10篇)03-06

广东版选修9《项羽本纪》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论项羽之死03-03

《朱子语类》(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1-01

司马迁《项羽之死》教案02-10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04-14

苏幕遮(周邦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