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古诗》(七年级必修)

时间:2022-04-14 16:30:0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黔之驴》《古诗三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 教学内容:

《黔之驴》《古诗三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黔之驴》《古诗三首》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寓言的深广含义。

2、描写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生动逼真。

3、了解三首古诗的内容,并背诵。

 

[学习过程]

《黔之驴》

一、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是柳宗元,你能把你所知道的柳宗元介绍给我们吗?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少年时即因文章而有“奇名”。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柳宗元的寓言源于先秦,而先秦时代的寓言往往只是一些文章的短小片段,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柳宗元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寓言这种体裁,使之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柳宗元一共写过十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寓言,其寓言的特色是:一是浓郁的文学色彩。深湛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的创作独具一格。他善于想象和夸张,更善于讽刺,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代表作有《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三戒”是三个应引为借鉴的事)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

 

2、关于寓言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有哪些特点?

从内容方面看,特征有二:

首先是具有鲜明的教喻性和强烈的讽刺性。故事是为着说明寓意的,寓意是寓言的灵魂所在,因而寓言最大的特征就是假托故事,寄寓哲理。其次是具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性。寓言所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而是将整个故事当作一个比喻,或以此喻彼、以古喻今;或以大喻小、以远喻近,借此传达某种教训和事理。

从形式方面看,也有两个特征:

首先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因为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藏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对语言的要求就非常高。具体来说,叙述必须直截了当,描写必须简约鲜明,而在那些讽喻性寓言中,又要求语言具有幽默风趣的风格。其次是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

寓言有哪些表现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是寓言中最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

 

3、生字

好hào事者                船载zài以入              憫yìn然         大骇hài

远遁dùn                且噬shì己          稍近益狎xiá               跳踉liáng

大阚hǎn

 

二、朗读课文

要求:a.读得准确;b.读得流畅;c.读出感情。

教师范读。

 

三、翻译课文。大声读文下注解,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译文

黔地没有驴子,有位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在山下。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神物。于是,(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驴),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地,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驴子。(老虎)渐渐又靠近一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子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吼叫,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走了

 

四、全文结构

全文共两段,每一段为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黔驴的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开篇交待了驴是“外来户”,为下文作铺垫,故事由此而起。“庞然大物”,以虎的眼光显示驴的形体特征,虎因此而心生畏惧。“蔽”“窥”“稍”,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主体,写虎逐步摸清驴的底细,终于吃掉驴的过程。可分为三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五、主题把握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黔驴技穷”是对故事内容的概括。本文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驴被虎吃的角度)。从虎吃掉驴的角度上看: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还可以从其它角度看: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 

 

六、需要注意的词句

①一词多义: 

以为: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然:  憫然,莫相知。           (…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而,但) 

且: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将要) 

且焉置土石       (况且) 

②古今异义:

          以为且噬己也           (古义,将要;今义,而且,并且) 

      尽其肉,乃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益习其声                &nbs;今义,好处,增加)

③词类活用:

          益狎           (戏弄)

稍出近之           (靠近)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船)

技止此耳           (止一只) 

④特殊句式:

省略句

有好事者船载(之)以入。

以(之)为神

(虎)稍出近之

放之(于)山下

判断句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

例如,“憫然,莫相知”。莫,通常解释为“没有什么”、“没有谁”,这里解释为“不”。相,用在动词前,相当于代词“之”,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不是双方互相的意思。 “莫相知”即“莫之知”,这是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用法。憫然,小心谨慎的样子。然,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⑤“技止此耳”中的“技”指什么?

“技”指“鸣”和“蹄”。

 

七、写作特点

①详略得当。在这篇寓言里,驴作为外强中干的形象,作者着墨不多。作者着力刻画了老虎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这样处理详略,主要是为了运用反衬的手法,起到强调突出老虎的作用。文中以老虎来反衬驴子,活画了驴子徒有其表的形象。

②叙写生动。本文主要是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驴和虎这两个动物的形象,写驴的外表强大,是通过虎的反应来写的。老虎是百兽之王,但是,乍见驴这个庞然大物时,竟然“以为神”,只敢“蔽林间窥之”。当驴鸣叫时,虎不仅“大骇”,而且“远遁”、“甚恐”;从虎的畏形畏声有力地烘托出了驴表面强大的特点。在此,抑制老虎也就拔高了驴子。为下文出人意料的结果蓄势。对老虎,主要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着力刻画其对驴的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把老虎的机智、勇敢写得惟妙惟肖。

动作描写:“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大骇”“远循”--“往来视之”--“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心理变化:“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如“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八、拓展练习

1、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

《黔驴新编》《鄂驴之技》

2、课外积累: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十个。

 

《古诗三首》

一、《蝉》

1、作者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越州余姚人。与欧阳洵、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诗多应制而作,文辞典丽。

2、理解诗的内容

这首诗可能是虞世南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的“疏”字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居高”和“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蝉所居住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 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如果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品格也高,他发出来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来了。

因此,此诗成为了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之一。

 

二、《孤雁》

1、作者

杜甫(略)

2、理解诗的内容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因此非常失意和哀伤。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离乱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着的精神啊!

次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又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三联紧承上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

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强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地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鸭”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三、《鹧鸪》

1、作者

郑谷(约851-约910),字守愚,宜春人(今属江西),唐代诗人,著有《云台编》。

2、理解诗的内容

诗的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点。“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或者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我们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岸。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祀,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哀怨凄恻。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连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写出鹧鸪啼声高的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悲凉的鹧鸪啼声。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雄雌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能不引起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外形或模拟它的声音,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

 

四、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古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0分钟)

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离去)                B. 虎因喜,计之曰(代词,驴)

C. 然往来视之(但是)                                  D. 稍出近之(渐渐)

2、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 “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 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是上层人物。

D. 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3、选出“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B. 是以谓之“文”也

C. 以为且噬己                                  D. 河曲智叟亡以应

E.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试题答案】

1、B          2、C         3、DE

 

 

【《黔之驴》《古诗》(七年级必修)】相关文章:

《黔之驴》教案03-03

《黔之驴》教学设计03-03

《黔之驴》说课稿范文05-06

黔之驴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黔之驴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黔之驴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黔之驴教案7篇12-24

黔之驴教案8篇12-30

黔之驴教案三篇01-21

【精选】黔之驴教案3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