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6:45:3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课前欣赏电影片段。)

师:大家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吗?

生:(异口同声)《小兵张嘎》。

师:知道这个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哪个省吗? 

生:白洋淀。

师:这位同学真不错,知道影片中生长着大片芦苇和荷花的地方叫白洋淀。但是白洋淀是省份吗?

生:河北省。

二、介绍白洋淀:

师:(多媒体介绍“白洋淀”,附图片。)在河北省冀中平原的北部,有一个被称为 “华北明珠”的白洋淀。请同学们齐读下列有关白洋淀介绍的文字。

生:白洋淀占地四十多万亩,整个白洋淀被39个村落、3700多条沟壕、12万亩芦苇荡分成了14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淀泊。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遍淀芦苇,漫天芦花,云雾低绕,淀水清澈。

三、概述故事:

师:今天,咱们要讲的就是发生在白洋淀的一个故事--《芦花荡》。大家知道“芦花荡”的意思吗?

生:长满芦花的荡。

师:“荡”是什么?

生:湖泊。

师:对,“芦花荡”的意思是生长大片芦苇的浅水湖。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孙犁(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下面,我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完成下面一个填空(多媒体出示)。先给大家几秒钟时间快速浏览,然后齐读填空,看看有没有同学滥竽充数的。

生:(齐读填空)事情发生在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一次,他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受了伤,他觉得特别愧疚,并发誓要报仇。第二天,他用莲蓬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鬼子。

四、初步感知:

师:看来,大家对这则故事的主要情节都非常熟悉了,上面这个填空是有关课文内容的,接下来的这个填空是要结合你自己的阅读感受的:

 (多媒体出示):初读《芦花荡》,我觉得这篇文章真      。(用一个字填空)

生:爽(多数)、美(少数)、好(个别)、妙(个别)

师:好,那咱们就选择“爽”。(板书“爽”)

五、一字品文:

师:接下去,让我们一字品文,探究本文这“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先找出大的方面,然后再从文中找出你的证据来?下面,请你们沉入文本,快速浏览课文两分钟。

师:(边巡视边提示)小说是用文字塑造的艺术,所以,我们在欣赏“美”的时候,还是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分析。

(两分钟后)

师:好,大家应该有很多话想说了吧?

生1:老师,我觉得这个老头子挺爽的,你看他的话: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头子做事特别爽,也很自信。

师:从他的话中分析出了这是一个自信的老头子。好。

生2:我觉得这位老头子过于自信了。

师:何以见得?

生2: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自信过了头,大菱受伤了。

师:(板书:人物:过于自信)很好,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3:他的自尊也过了点。

师:为什么?

生3:你看他,第43段,当大菱受伤后,他说他“没脸见人”了,这说明他很要脸面,很自尊。

师:(板书:过于自尊)分析得有道理。但这里他这么在乎面子是因为什么?(教师把手放在自己的肩上)

生:责任重。

师:(点头)继续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生4:这个老头子很聪明,而且很勇敢。他能一个人没带枪去打鬼子,而且消灭了十几个,不简单。

师:说得很对,我也这么觉得,既聪明又勇敢,我们用一个成语是--?

生:智勇双全、有勇有谋。

师:(板书:有勇有谋)

师:大家看第61段,齐读。

师: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了,作者为什么把砸鬼子比作是“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生5:为了说明这个鬼子很顽固。

师:老玉米顽固吗?

生6:顽固的,老玉米很难揉下玉米粒来的。

师:你在农村生活过?

生6:这倒没有,但我见过。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男孩,确实,玉米如果晒得太老,用宁波话说就变得“拧皮皮”的,很难揉下玉米粒来。这就说明了鬼子确实也比较顽固。其次,大家想想,玉米在农民的眼中代表着什么?

生:丰收。

师:对,所以,用在这里也说明了这是一个丰收的时刻,是吗?

生:是的。

师:多么奇特浪漫的想象啊。此外,玉米这个喻体是就地取材,非常形象又贴近生活的。文中类似的比喻还有吗?

生7:“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我觉得把“鲜嫩的芦花”比喻成“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非常形象。

师:确实,鲜嫩的芦花在阳光底下会呈现出一片淡紫淡红的颜色,多美啊。

生8:第55段中,“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中的“白绸子”是白色的,很光滑,用来比喻“水鸟”很形象,而且白绸子可能也是当地的一种常见的东西。

师:你的分析非常到位,但“白绸子”是不是白洋淀的盛产,我没有考证过,你课后可以去查证一下,我只知道白洋淀出产苇席子。

师:还有吗?大家可以看课文开头几段。

生:“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生:把“小船”比作“像一片苇叶”。

师:是的,“鱼鹰”和“苇叶”都是白洋淀地道的特产,鱼鹰是用来抓鱼用的,小船像“苇叶”很形象,这种小船在当地被称作是“鹰排子”,两头尖,船底突出呈三角形,因为阻力小,行驶速度极快,可容两三人,本是当地渔民放鱼鹰用的。由此看来,文字艺术是来源于什么的?

生:生活。

师:希望大家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师:大家还有关于老头子的发现吗?

生9:我觉得他很爱两个小女孩。其一,我是从“不怕,洗一洗,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句话中看出来的,其二,他自己没儿没女。所以,当大菱受伤的时候,他才会这么难过。

师:这位同学分析问题时候条理清晰,“其一、其二”,有理有据,真不错。因为爱,所以,在大菱受伤后,他才会说什么?

生:我没脸见人。

师:还有呢?

生: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师:对啊,这是怎样的爱,又是怎样的--?

生:恨!

师:所以说,老头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有爱有恨、爱憎分明。

师:(板书:爱憎分明)性格特点还有得分析吗?

生10:我觉得老头子特别厉害,他能不带一支枪出入苇塘,还“像个没事人一样,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师:从中,咱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头子他怕不怕鬼子呢?

生:不怕。

师:所以,他的身上还有一股藐视敌人的精神在。(板书:藐视敌人)

师:但是,他藐视敌人是不是只是空口白话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生11:本领大着呢。他会撑船,会泅水,且技术很高。

师:对,他技艺高超。(板书:技艺高超)

师:大家分析的都特别好,那么在他的这些性格特点中,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

生:过于自信,过于自尊。

师:大家还有证据来证明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吗?

生12:老师,我找到了三句话,“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三句话中都有“不怕”这个词,从中可以看出,他非常自信。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是太棒了,他能从这么长的文章中筛选出这三句关键性的话,可见,他非常善于统观全文来查找信息,值得咱们学习。老头子自信地说“不怕”,但是,最后呢?

生:大菱挂花了。

师:大家知道“挂花”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受伤了。

师: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受伤呢?

生:这样说比较形象。

师:你们知道这里用“挂花”是什么修辞手法吗?

生:比喻。

师:不对,这种修辞手法可能大家都没有听到过。这叫婉曲,或者叫“讳饰”(板书:婉曲)比方说,碰到有人死了,人们一般都说是--

生:走了、老了、去了、挂了、翘翘了。

师:“走了、老了、去了”都是婉曲手法,如祥林嫂死了,短工因鲁四老爷忌讳多,而说“老了”,而“挂了”、“翘翘了”这两个词对死者不够尊重,而“婉曲”却是为了曲折、委婉含蓄地来表达意思,所以,应该不能算婉曲。还有,比方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是“永远地睡着了”,少妇怀孕了,人们一般说她--

生:有了。

师:对,有喜了。

师:说远了,拉回来,咱们再来说说,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过于自信,过于自尊?

生13:当老头子听到大菱受伤了后,他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他本来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自尊心让他受不了了。

师:这是个细节,你真仔细,分析得也很好,下文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吗?

生:“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生:还有他说的话。

师:对,这篇文章中的对话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下面,咱们请三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下文中老头子、大菱、二菱的话。注意人物的神态语气语调。

(三个学生举手朗读。鼓掌。)

师:总体上读得很棒,很用情。但是有几处小的瑕疵。第一,“血”的读音有误,(板书“血”:xiě  xuè,并解释不同的读音用法)第二,没有注意到文中提示的特殊的环境和人物表情。如“遭遇小火轮”这一情节中,气氛非常紧张,周围又很安静,老头子说话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小声的。

师:学学看。(生私下模仿)

师:二菱知道大菱挂花了后,她的表情是什么?

生: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师:虽然是“喊”,声音可能很大吗?

生:不可能。

师:所以,必须把声音沉下去,哭着,又很害怕,很着急。(教师模仿)

师:我们分析了老头子形象,看出了这是一个过于自信,过于自尊;有勇有谋,爱憎分明;藐视敌人,技艺高超的老头。他没有名字,如果,我们给他一个名字的话,你给他取什么名?

生14:鱼鹰。

师:为什么?

生14:因为鱼鹰也是干瘦的。

师:哦,你给他起了个绰号。可是,这个“鱼鹰”不能囊括他的性格特点。老师给他取了个“英雄”你们觉得好吗?

生:可以,但他有缺点啊?

师:英雄又不是圣人,允许他有缺点,这样更真实。这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

生:哦。

(板书:英雄)

师:好,关于老头子,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他身上的“爽”了。(板书:在“人物”两字后写上“爽”。)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爽”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老师,我觉得文章的情节很爽。(板书:情节)

师:怎么个爽法?

生:扣人心弦。

师:扣人心弦体现在哪里?

生1:护送俩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一开始说“你什么也靠给我”,结果却让女孩受伤了,后来又去报仇,结果把鬼子给打得个落花流水。

师:一开始这样,后来却那样了,再后来又这样了(老师用手势作波浪状),这种情节我们称它为?

生:一波三折。(板书:一波三折。)

师:另外,刚才这个同学“落花流水”这个词可用得真形象。那么,老师问大家,这部分情节大家在看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2:特别爽,一开始不知道老头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师:这种写法在小说中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板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师:大家都分析得特别好,还有同学对这篇文章的“爽”发表意见吗?

生:……

师:或者是分析“美”也可以?

生15:我觉得第一段很美。

师:第一段是什么描写?你为什么觉得它美呢?

生15:环境描写。因为这段的文字表现出了一种清幽的氛围。让我向往。

师:“清幽”这个词用得真好。(板书:环境:清幽。)

师:老师有几个小问题要问大家。第一,既然大家感觉都是美的,为什么文中用了 “阴森黑暗”这个词来形容大苇塘?

生16:这个“阴森黑暗”是因为有敌人侵占了。

师:那你的意思是感觉“阴森黑暗”的是咱们自己人了?

生16:不对,应该是敌人眼中的大苇塘是阴森黑暗的。

师:那是谁让敌人面对这么美的苇塘,竟感觉出了“阴森黑暗”?

生:像老头子一样的抗日军民。

师:很对。第二个问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这是怎么回事?

生17:因为苇塘很大,和天似乎连在一起了,加上是夜晚,都是黑色的,所以,分不出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水面,而且水面有星星的倒影,所以,看上去星星像浸在水里。

师:这位同学说得可真在理。可见他有很好的想象联想能力。这种景象不禁让我想起了王勃的一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非常美的水天一色之景。这种意境在下文中还有,大家谁能先发现?

生18:第9段中,“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师: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第三个问题,星星“而且要低落下来的样子”,这是为什么?

生19:因为星星是一眨一眨的,感觉若隐若现,像要低下来了。

师:你的联想能力也很丰富,能从星星的情态来考虑问题,很好。还有同学有不同见解吗?

生:……

(教师启发:比方说,我手尖拿着的这支粉笔,什么情况下它会掉下来?

生:手放开的时候,动的时候。

生20:老师,我知道了,因为苇塘里有风,风一吹,微波荡漾,加上刚才说的星星像浸在水里一般,所以,星星看上去就摇摇欲坠了。

师:说得真好,你一定是一个善于推理的同学。这么美的家乡,被鬼子践踏着,我们该怎么办?

生:生气。

师:仅仅是生气?

生:憎恨。

师:是啊,这该是怎样的恨啊?所以,千千万万个像老头子一样的人民站了出来,誓死

捍卫他们的家乡。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了一个天然的抗日大根据地,有一支叫“雁翎队”的水上游击队就在这里生根开花,他们利用有利的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面对敌人的洋枪洋炮,用小米步枪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他们自发的抗日行为得到了白洋淀周围群众的极大支持,群众们不管男女老少,除去每日回家做饭外,也长期生活在船上,活动于苇丛之间,配合着雁翎队和八路军的水上部队,不屈地同敌人战斗,老头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最终他们把鬼子赶出了白洋淀,赶出了中国。下面,让我们一起带着美的感情来朗读第一段。

(全体学生朗读完后,有个学生举手)

生21:老师,我还有话要说。

师:你说。

生21:我觉得第一段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写得特别好。

师:是吗?你说说你的理解。

生21:这里的“苇子”本是一种植物,但是,现在它似乎也带有了生命,他们狠狠的往上钻,就表明了他们身上那种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敌人永远战胜不了的,“苇子”好像就是我们人民,充满意志和力量。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精彩了,老师都没有发现这“苇子”的特别之处,他竟然从它身上看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这也正印证了我刚才所说的人民对敌人的憎恨和抗日意志的坚强。那么老师顺便还想问大家一句,文中的植物具有这种如人般的精神,那么,动物是不是也有呢?找找看。

生:……

师:大家可以看一下第55段。

生:水鸟。

师:是的,大家看,这里的水鸟似乎也是通人性的,仿佛也憎恨鬼子,“往北飞去了”,而且这里的“北”也是有所指的。

生22:老师,是不是指延安?因为延安是在中国的北部,是红军的聚集地。

师:你的知识真是渊博,能博古通今,延安确实是抗日的心脏。这里的“北”到底是不是延安,老师不置可否。但是,老师还可以提供另一种解读。其实,白洋淀是在冀中平原的北部,乾隆皇帝有一句赞誉白洋淀的话:谁知今赵北,大似向杭西。此外,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出现了“北”的意向。

生:他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师:对,这里的“北斗”就是人民心目中的指明灯,是队伍所在的地方。

师:咱们说远了。总之,这里展现给我们的环境是非常--

生:美。

师:(板书:在“环境”后加上“美”)

师:大家看板书,这篇小说的人物很爽,环境很美,那么情节呢?

生:趣、曲、奇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咱们选择一个最好的。

生:曲。

(板书:在“情节”后加上“曲”)

师:因为这个,所以,大家就觉得读这篇文章感觉特别的“爽”,特别的“美”,特别的“棒”,事实上,人物、环境、情节正好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这三要素都是美的,那么,小说自然就充满了美感了。但老师这里有个疑惑了,这是一则抗日故事,按理该是刀光剑影,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硝烟弥漫,但咱们读着怎么就变成美的享受了呢?

生:……

师: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文字”堆砌起来的美的艺术。所以,小说的美其实就是来源于什么?

生:语言文字的美

师:是的,孙犁所用的语言非常特别,大家能根据这篇小说概括一下他的语言特色吗?

生:语言很优美。

(板书:语言美:优美)

师: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生:形象。

(板书:形象)

生:……

师:老师让大家看一首诗歌。

(多媒体出示: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师:请大家配乐齐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大家觉得它写得美吗?

生:是的。

师:能给这首小诗配个题目吗?

生:美丽的芦花。

师:注意地点和时间。

生:苇塘月夜。

师:这个题目不错。老师也想到了这一个,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大家课后再去思考一下。

师: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是孙犁。

师: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这首诗是从文中拿来的。

师:对了,老师把文中的三句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分开来变成了这首诗。现在,我请大家再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生:像诗一样的语言。

师:是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环境。(板书:“环境美”后写上“如诗如画”,“优美形象”后加上“诗化的语言”。)

师:而这,正是孙犁小说一个突出特点。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板书:诗体小说)

师:今天我们收获了很多,在美丽的芦花荡中流连驻足,不忍离去,因为美是人人都向往的,这正是孙犁“诗体小说”的魅力所在。

六、作者简介: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孙犁,请大家齐读:

(多媒体出示“孙犁简介”)

生:孙犁(1913~),和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三位作家一起,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 “四杆铁笔”。《芦花荡》是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就是《荷花淀》,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极有风格的作家。他的风格主要就是用清新的诗化的语言来写小说,因此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后来文艺界以“清新”的“诗体小说”作为标志,创立了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荷花淀派”,《芦花荡》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了,我让大家再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的话,你选择用哪个字?

生:(异口同声)美。

七、布置作业:

师:是啊,美的故事总是让人爱不释手的。下面我留两道作业给大家。

1、课外阅读《荷花淀》,那里还有更美的风景,更美的人物,更美的故事。

2、初读课文的时候,大家的感觉是“美”就一个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之后,你一定有更多的话想说了,课后,请你写一首诗歌,选择一个角度,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题目:1、假如我是一只飞鸟--有感于《芦花荡》

2、假如我是一棵芦苇--有感于《芦花荡》

板书: 

       人物爽:     过于自信   过于自尊

 (老头子)    有勇有谋   爱憎分明

(英雄)     藐视敌人   技艺高超          诗

花       爽   环境美:     清幽       诗情画意          体

荡  孙 (美)

犁        情节曲:      一波三折                    小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说

语言美:      优美形象  诗化的语言

 

【芦花荡(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芦花荡》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芦花荡》教学设计04-14

《芦花荡》教学设计04-14

《芦花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芦花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芦花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芦花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芦花荡》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