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6:54:4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鉴赏“梦游”的意境。   

  德育目标 

  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及诗人李白。 

2、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人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三、解题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我们从这双明眸中读出了些什么呢? 

  吟: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较为自由,节奏多变,有四字、五字、七字等句式。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四、教师放录音、学生听读。 

朗读要点:把握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变化  

①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  

②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  

③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轰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  

  五、学生齐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诗歌脉落。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暝míng   姥lǎo   剡shàn   渌lù   澹dàn   著zhù   屐jī    扉fēi   訇hōng   霓ní   悸jì   嗟jiē    

殷yīn   横héng   瀛yíng   台tāi   嵊shèng   倚yǐ   栗lì   霹雳pīlì   峦luán   崩bēng   摧cuī    

冥míng   鸾luán    恍huǎng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词语: 

海客:航海的人。       瀛: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 

越人:浙江一带古属越国,故称。  天姥:山名,在浙江天台县西北。 

明来:时现时隐。   向天横:横向天边。   势:山势。   拔:高出。 

五岳:中国的五大名山,指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山西)和中岳嵩山(河南)。 

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 

东南倾:向东南倾斜。    因之:凭借越人的介绍。因:凭借。 

谢公:指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他喜游山水。曾在剡溪宿过。 

古今异义词: 

烟涛微茫信难求:古,副词,的确;今,名词,书信。 

势拔五岳掩赤城:古,动词,超出;今,动词,拉出。 

虎鼓瑟兮鸾回车:古,动词,弹奏;今,名词,一种乐器。 

  三、理清诗歌思路。 

  (1)提问: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向东鲁的朋友告别的? 

  明确:诗人是借“梦游天姥”及抒发梦后感慨的方式向朋友告别的。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入梦的原因:海客谈瀛洲,烟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试用四字纲要来表述其游程(要求每句纲要中都含一“梦”字)我来起个头: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我们把第一段概括为“入梦缘由”其余的是:(学生答略)→ 梦游历程 →梦中仙境→(用一首流行歌的歌名来概括)梦醒时分→醒梦留别  

这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情节线索,我们将其用一条线连缀起来成(山形)。 

  四、学生再读全诗。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具体研习诗歌。 

2、重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 

二、具体研习诗歌。     

1、研习第一段。 

(1)第一幅画面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②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明确:①诗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随这便是 陪衬,铺垫 的手法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②作者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离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 陪衬、夸张 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 

(2)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读完之后,大家再深思一下,难道李白游天姥仅是因为其高峻或是可以寻访仙境?这些似乎太单纯些,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带着疑问往下看……  

2、具体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 

第二段是诗人梦境的主体,集中描写了"梦游"的四组画面.可以分别概括为:月夜飞度.著屐登山.山中险境.仙人登场.

诗歌的写作离不开想象,诗歌的学习也必须借助想象.,就让我们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诗歌中去翱翔,一览那美不胜收的无限风光!下面就请同学们以"月夜飞度"为题展开想象,先来想象一下"飞",诗人会怎么飞呢?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夜空湛蓝,浩月高悬,月华如水,流泻在水平如镜的湖面.水光接天,水天一色,空明澄澈.就在这水天之间,诗人乘坐白鹿,素衣飘飘,驾风而驰.时而轻掠水面,时而向上攀升,迅捷而轻盈.倒影宛若游龙在水面急速而行,直至谢公宿处.眼前渌水一碧万顷,水波荡漾,像千万条银鳞在游动.耳边清猿啼叫,鸟鸣山中,好一处幽雅风景! 

师:沉醉其间,真让人留恋!看样子同学们是已得精髓.那么我们想象下一幅:著屐登山图. 

生:诗人穿上谢公屐,登上了高耸入去的石级.伫立半山,只见四周云海翻涌,犹如万马奔腾.群山苍莽,隐约其中.远望东方,一轮红日从海面冉冉升空,放射出万道光芒.整个云海,银装素裹;远处山峦,绛浩驳色.一根虬枝宛如巨龙,穿云破雾绵延而去.耳边金鸡啼鸣,雄壮而高亢.真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逸!继续攀登,峰回路转,崎岖不定,奇岩怪石鬼斧神工.疑是山重水复,忽现柳暗花明..花朵簇簇,芳香阵阵,林木滴翠,鸟鸣声声,美不胜收! 

师:奇!妙!想象竟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奇幻的境界.好,我们继续努力,一起来想象下一幅:山中险境. 

生: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中传来的熊的咆哮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着,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水波阵阵撞击着岩石,茫茫的水面上升腾起浓浓的烟雾.恰似一个迷离恍惚的世界! 

师:有点让人毛骨悚然,魂惊魄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描绘最后一幅画面:仙人聚会. 

生:电闪雷鸣,一阵霹雳过后,山峦崩裂.突然间,轰隆一声巨响,神仙洞府的石门从中间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湛蓝明净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辉煌流丽,缤纷多彩,令人目炫这时候,从远处浩渺的天空里走出了众多的神仙.他们穿着用绚丽彩虹做成的衣裳,乘风而至,威武的老虎在奏乐,艳丽的鸾鸟在驾车,仙人们密密麻麻,列坐两旁,举杯畅饮,亲切交谈.好一派自由快乐,祥和幸福的景象!

(3)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 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飞”可见速度之快,正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又见轻松,一夜间飞过镜湖、飞到剡溪,且又有明月相伴、相随、相知、相送,真够罗曼帝克的,然而这些又是非梦难以实现的。  

(4)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有名的山水诗人,效法谢公,徜徉山水之乐。

 (5)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 

 (6)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从这一节的四字纲要:梦醒时分,我们便可看出结果,用“梦醒时分”中的一句歌词来说“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又何必在每一个梦醒时分。”套用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话“欢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心--一落千丈    身--直坠深渊   现实→梦幻→现实。所有的梦都破灭了。一个“失”字中隐含了诗人多少堕入虚空的无奈的叹息。 

最后,诗人在低徊失望中吟留作别。  

3、研习第三段。  

师: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提示了全诗的主旨.迸发了强烈不事权贵的感情.那么梦境和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生:梦境从静谧的湖光月色到奇丽壮观的海上日出;从千回百转的山岩小径到令人战栗的深林峰峦;从山景幻入仙境,景色变得辉煌灿烂,了展现了一幅神奇莫测的梦游图景.应该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其表达的感情与后文完全一致,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前面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面是直抒胸臆.李白写梦境的美妙正是为了反衬现实的压抑.换一句话说也正是由于现实的压抑才使得诗人产生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师:对!人往往因为有了现实的缺撼而产生相应的幻想.李白因压抑的苦闷于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梦游.陶潜因尘世的污浊就有了<<桃花源记>>,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师:现实的丑恶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的向往又反衬现实的丑恶.可诗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么让人迷恋吗? 

生:起初很让人迷恋,后面很恐怖.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哪有美丽可言?再如"恍惊起而长嗟",倒像是噩梦惊醒,哪像是理想之梦的况味? 

师:那么此时的梦境该怎么理解呢? 

生:我觉得像是诗人宫廷生活的折射.梦境的几个阶段与诗人的宫廷经历似有暗合. 

(1):"月夜飞度"映射应召入京. 

飞度的轻盈及沿途的美景反应了诗人入京的心情的急切和愉悦. 

(2):"著屐登山"映射初到长安. 

这里其景明丽,壮观雄奇暗示诗人青云直上,意气风发.而"迷花倚石忽已暝"也特指好景不长. 

(3):"梦中险景"映射遭受诋毁. 

从"熊咆龙吟"到"丘峦崩摧"险象环生,令人胆战.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 

(4):"仙人聚会"映射已遭排斥. 

仙人聚会其乐融融,但哪里有李白的影子!正像朱自清所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皇家贵族游乐,岂容布衣靠近."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 

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魂悸魄动,惊起长嗟.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发出下面的感慨:人世间获取功名也像是这样的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场空.于是诗人鄙弃这种生活,去寻找自由自在的生活.真是历经坎坷生感慨,颇有"南柯一梦","一枕黄粱"之后的看破红尘. 

假如李白直接向朋友告白说自己壮志凌云,应诏入宫,得意一时,又遭谗毁,被排斥出京.于是,自己认清了仕途的险恶.便决意南游而远离权贵.这样不仅艺术效果荡然无存,也容易自我暴露.

感慨之余,作者终于表露心迹:我之所以离去,去访山寻仙,是为了远离这里黑暗的现实,去效法谢公,徜徉山水之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 : 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学生答略)  

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课堂小结。 

在大家齐读时,我突然又想到一个话题,李白异常的性情、仙境的追求、丰富的想像,让我想到了在他之前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两人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还是让我们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设计04-14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01-19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03-03

梦游天姥吟留别(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梦游天姥吟留别(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