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

时间:2022-04-14 16:56: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

 【原文】 

《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评析】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原文】 

818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3)焉!” 

【注释】 

(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评析】 

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原文】 

819 子曰:“大哉尧(1)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2)之。荡荡(3)乎,民无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 

【注释】 

(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大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赞。 

(5)焕:光辉。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评析】 

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原文】 

820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2)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 

(3)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时期。 

(5)有妇人焉: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评析】 

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当然,这并不就证明孔子的“英雄史观”,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这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原文】 

821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 

(2)菲:菲薄,不丰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沟洫:洫,音xù,沟渠。 

【译文】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评析】 

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

  子罕篇第九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91 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 

92 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 

93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 

96 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原文】 

97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原文】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原文】 

99 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原文】 

910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齐衰:音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原文】 

911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原文】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间:病情减轻。 

(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原文】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韫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论语》全译(之五)(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四)(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七)(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九)(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二)(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三)(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七)(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八)(备课资料)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