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及其他》(资料整理)(高二必修备课资料)

时间:2022-04-14 17:04: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轼及其他》(资料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备课资料)

             《苏轼及其他》(资料整理)

《苏轼及其他》(资料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备课资料)

                      无福生

                                       

一、豪放派:宋词中的一个流派,以苏、辛为代表。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有很强的思想性,风格豪迈奔放。有的词也有清新质朴的特点。

二、苏轼的词风

    在苏以前,柳词曾风靡一时,“天下咏之”,这在士大夫文人看来,尤其是对正统文学的一种挑战,因而是不能容忍的。所以,虽然同样是写作“曲子词”,然而晏殊却要罢黜柳永,但是柳词之势却未减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那么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在创作实践方面拿出过硬的成果(即一种新的成果或一种新的词风),来抵制和冲淡柳永“俗词”的影响。在这方面,晏殊那种虽高雅却仍“香艳”的词作和词风就显得无能为力--拿“妇人语”(蒲传正评晏殊之语)去对抗“女儿词”,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故而,苏词就得另去开拓新的题材疆域,建树新的词风词品,才能真正“除旧布新”,连东坡自己都说他欲“自成一家”的词风词品是冲着“柳七风味”来的。而如何才能“自成一家”呢?归根到底,那就得将他的深厚的士大夫文人的人格和修养,将他的“自家面目”(包括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融注到词中。

    故,苏词苏诗,都一样映照出他作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浸润着他作为士大夫文人的气质修养、禀性风度,是一种活泼泼、全方位的新词。比之传统的(风花雪月的)“艳词”“开放”或“开拓”;比之柳永的(言情)“俗词”却严肃或正经。因而,可以说,只有到了苏词,词品才和人品基本对上了号;只有到了苏词,才真正回归到社会生活的“娘家”中去;也只有到了苏词,才真正找寻回在艳词、俗词中失落已久的士大夫文人的灵魂。

三、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后获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赏识,顺利走上仕途。但因年轻气锐,又因其世界观和政治观中保守部分明显和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观念发生矛盾,后主动调离京师,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约十年。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后旧党执政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此时早党尽废新法,而苏认为司马光旧党之为过激而受贬。待哲宗亲政,新党上台,旧党人士又遭更大打击,苏轼被当作打击的主要对象之一,一贬再贬,英州--惠州--直到荒远的儋州(海南),时已六十余岁。最后微宗即位,为缓和新旧党人的矛盾,下令敕免旧党流人,苏始得北返,却途中病死在常州。

四、苏轼的三个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34岁的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惠州名胜之地。

 五、关于《卜算子》的故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哲宗元佑八年(1093),在广南东路的惠州(今惠州市)白鹤峰,在离苏轼家不远地方,住着一位温都监。女儿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书达礼,尤其喜爱阅读东坡学士的诗歌词赋,常常手不释卷地读着,苏公的作品她都背得很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她打定主意,非苏学士这样的才子不嫁。因此,虽然过了及笄(十五)之年,尚未嫁人。苏轼了解真情之后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青睐一至如此。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姓王的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找机会对温都监说:“我想在王郎与令女之间牵根红线,让令爱早遂心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便闭门读书,或者做做女红针黹,静候佳音。  

    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之时,绍圣四年(1097)王朝云病逝。四月,哲宗又下旨,60岁的苏轼被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无疑也是晴天霹雳。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郁郁寡欢。常常一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她连寝食都废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她还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她带着满腔的痴情,带着满腹的才学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其遗嘱,葬之于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灵也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苏再回惠州,超超墓已野草披离。站在超超墓前,苏轼百感交集,清泪潸然而下,他已无法安慰这个苦难的灵魂,他满怀愧疚,吟出了这首词。 

六、苏轼的四个儿子: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七、苏轼的思想

    总观其一生,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极有才能,卓有报负;二是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三是,因上述二点,就又形成了他思想,性格、思想、性格、修养、趣味等方面异常复杂和丰富,看似矛盾而又统一的“多面性”。

    在其一生的经历中,穷通、进退、起落、悲欢交替出现。

    在其思想中,消沉与豪放,伤感与达观,(得意时的)淡然与(失意时的)泰然(安然,不以为意),(儒家的)进取与(道家的)看穿,是融于一体之中的。

    在其创作中,(现实的)时代感和(超时代的)历史感,(严肃的)正经感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不经意感,端庄与流丽、刚键与婀娜,是并存互含的。就是说,佛、释、道三者虽有相通之处,但与儒家思想原是有矛盾的。苏习惯于把政治思想与人生思想区别开来对待,在形式上“外儒内道”把二者统一起来,即一方面有对人生美好的追求,一方面又有超然物外逃避现实的态度,二者互为表里。

八、风趣诙谐的东坡

    在宋代文人中,苏当推为最富“风趣”的人物。这种风趣既来自其机智,又源于达观的天性和虽身处逆境而不甘消沉的修养。

    苏的诙谐,正是其生命之火旺盛燃烧的表现,是他超于常人的达观性格在特定环境中的“升华”,是他对人生世相的一种特殊妙语。如《南乡子重九》: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东坡之不可及处正在于这种“沉痛中见豁达”(辛词“豪放中见悲凉”)之谐趣。

    总之,出现在后人面前的苏东坡,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文人”极为典型的代表。

九、苏轼的成就

    苏在完成了词的士大夫化或部分诗化后,同时又对词的风格作了相当程度的革新,开创了一种士大夫式的新天下耳目的开放型的“豪放旷达”的新型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抬高了词体(不复是“诗余”,厕里读的东西,而登上了大雅之堂)。

    可以说,“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

    苏是创作的多面手,诗、词、文、音乐、绘画(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书法(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方面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单就词而言,笑力雄健,内容广阔,风格多变,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萎靡不振的词风,扩大了词的领域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

十、苏轼的故事 

1、“水流东坡诗(尸),狗啃河上(和尚)骨!”

2、黄庭坚: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3、东坡肉:黄州时,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4、苏轼与高俅: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后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人称‘小苏学士’)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十一、苏轼的部分传世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回首想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相逢一醉是前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宵》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诗》 

【《苏轼及其他》(资料整理)(高二必修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祝福》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备课资料)04-14

师说文言文整理(苏教版必修备课资料)04-14

活水(必修备课资料)04-14

旧日的时光(苏教版高二必修备课资料)04-14

苏轼的故事(三)(备课资料)04-14

苏轼的故事(二)(备课资料)04-14

苏轼的故事(一)(备课资料)04-14

山与丘(必修备课资料)04-14

长处、成功(必修备课资料)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