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建议二(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4 17:23: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建议(二)(教学论文)

 二、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建议(二)(教学论文)

(一)时代发展需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特别是电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的发生,使21世纪成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世界牲和世界变化的看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例如,原来的世界是单一的看法被世界是多元代的看法所替代,“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最好的处理办法”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信念所取代;“一次学习终身受用”被“终身学习”的观念所取代。正是因为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外,更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复合型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进研究性学习,并在高中阶段教育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旧有的教育思想与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了,因此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不仅要使人们能更好更多地接受知识,而且要使人们具有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与学习内容也不能墨守成规,仅仅用原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来学习预先确定的的、由前人积累的文化和经验不再是合适的了,必须按照时代的特点及其对教育得出的要求,在教学中调整学习内容、充实新的学习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也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在新课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课程体系中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正是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行的。90年代末,人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行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一块园地。多样的校本课程,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以及品德类、心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休闲类等。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向何处去?以重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确是一个理性的价值方向。(以上几点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得以产生的宏观、中观与微观背景)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确实是顺应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性学习方法和课程实施有充足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1.丰富的理论根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的描述:(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及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这就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得以实施的理论依据。

2.政策依据。(1)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2000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稿(试验)>的通知》规定: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增加一门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它规定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必须学习该门课程288课时以上。这也是第三次全教会关于素质教育“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精神在高中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3)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规定: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4)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我们认为,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它既能使我校师生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更能为我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闯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使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我校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我校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情况

2001年秋,我校积极响应上级的课改号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了探索这门新课程的实施方案我们还为此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农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研究》,目前也处于结题阶段)。在开展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工作。

在课程的开设之初我们就建立了课程领导机构。先是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后来增设了工作小组和研究小组,主要组成人员有校长、副校长及教科室、教务处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人。三个小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负责抓好整个课程开展和课题实验研究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自测、自评、总结等工作。

(二)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根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实际制定了课程的《实验方案》,成为我们后来开展课程的指南。

(三)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宣传动员,然后以“课程知识讲座”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对师生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培训,为他们接下来要进行的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确定学生课题研究主题。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确定高一年级以“理想、道德、人生”为主题、高二年级以“人和自然”为主题进行研究。

(五)征集、整理学生研究课题。在课程正式开展之前我们就在所有师生中就已确定的主题征集了大量的学生研究课题,然后再从相关资料上找到了不少的课题并加以筛选归类后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来选题。

(六)各班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个组5--7人,每班有十个左右学生的研究小组。然后由学生聘请指导教师(年级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师生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小组后就可以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始按前文所说的流程进行研究了。

(七)课程开展的时间和形式。

1.时间安排:每周星期三下午专门安排两节课进行课题研究,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进行研究。

2.活动形式: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实验、调查、访问等形式进行研究。

(八)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常规管理和过程管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制定了《研究性学习各级管理人员职责》、《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职责》、《研究性学习教师考核办法》、《研究性学习学生考勤制度》、《研究性学习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

1.制定了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A、全体领导和教职员工都必须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积极学习相关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切实作好研究性学习的各项工作。B、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监控和评价课程及各类人员的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C、教科室是实施和研究、管理的主要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计划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的课程实施情况;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管理表册;对教师作理论指导,指导年级组培训教师;收集、整理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有的材料并对其归档;对指导教师作业绩考核并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发放指导津贴。D、教务处负责安排教学时间和活动地点;监督年级组对指导教师作常规考核;检查指导教师的教案和进度计划;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考核并对学生成绩作登记存档。E、年级组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的作用,具体落实好本年级的课程实施计划;确定研究主题,选题,对学生分组,安排指导教师;在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及时提出和布置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安排辅导报告;培训教师;对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考勤,并于每月底把考勤结果交到教科室;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收集、整理本年级的各类档案,期末结束时交教科室。F、班主任起着协调班内各课题组之间、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作用,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每周开展活动时必须到场指挥和协调,并负责学生的安全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G、全校所有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认真备课、按时到场指导。指导教师应和所指导的各学生课题组一道推进课题研究,要求随时了解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学生一起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题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课题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负责学生的安全。H、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和微机室人员负责协助指导教师,向学生提供资料和服务,协助指导教师保证学生实验的正常进行,为学生、为学校课程实施的相关活动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指导和支持。I、学生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参加课题研究活动;安排小组人员分工;真实记录每次活动情况;主持小组活动和组内评价;及时向老师反映出现的问题。J、学生:必须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在高中三年内取得规定的课时学分。

2.制定了考核、奖励办法。A、认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并发放津贴。B、期末学校将评比出研究性学习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表彰奖励。C、对指导教师、处室人员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上的出勤、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并按《剑阁中学津贴发放方案》的有关规定给予奖惩。D、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行学分制,并记入学籍档案,与评优、毕业挂钩。

(九)管理评价体系。我们把课程管理和评价融合在一起,以档案袋的形式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管理和评价,即用完整的管理评价表册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管理,在管理中进行评价,把评价建立在管理之上,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十)取得的成果。

1.理论性成果。通过课程开展和课题研究我们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各方面知识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更深刻地认清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基本摸清了它对高考的影响。也充分认识到它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

2.学生们通过课程学习写出了专题论文或制作了模型等成果。

(十一)资金保障。

为了使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能顺利开展,学校拿出大量资金添置设备和给指导教师发放指导经费。

四、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它也还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观念认识尚未全到位。

1.领导支持力度不够。我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各种课程也正在有序推进,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也正式排进了课表。但领导们的认识未得到统一,造成有效的学习时间未得到保障;年级组负责制的校情,决定了研究性课程开设和实施差异很大,有的年级只是把这门课程认定为学科教学的延伸。

   2.教师热情不高。每学期我们都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印发了大量关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相关资料,但大部分教师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还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这场变革,整体理论水平不高。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更不愿意同学生一道参与社会实践,使得研究性学习过程流于形式,而很难完成课程和研究成果的整理。

   3.学生参与不够。大部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但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弄懂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大家走出课堂,观察、访问、收集材料,目的不明确,理解不到位,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与高考无关,不能帮助其得高分,少数学生不愿参与,甚至有抵触情绪。

4.家长、社会不理解。家长认为子女在校读书就是考大学,这是有很强功利色彩的,子女在校参与研究性学习,既不在经济上支持,时间也不给予保证。社会人士虽然认识到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但却又不支持课程改革,很难与学校配合,支持学生的研究活动过程。

   (二)开课条件十分匮乏。

    研究性学生的开放性、实践性决定了学生要走出课堂,要去网络教室、图书馆、资料室,要参观访问等,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指导教师缺乏。现在我校每个年级学生都接近1500人,但每个年级只有70名教师,每人辅导学生平均高达20人之多,(如果按5-6人为小组开展活动,每位教师就要承担4-5个研究性学生小组的指导工作)。这样,指导教师实际难以到位,也就不可能起到指导作用。从近三年的实践来看,部分同学的这两节研究性学习课完全成了休息课,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2.硬件设备严不足。我校的网络教室最大容量120人,图书资料室相当狭小,县城图书馆早已关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要收集资料极其困难。

    3.活动空间范围太小。学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教师不愿承担安全责任,很少带学生走出校外,学生的视野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大多数的研究性课题放在假期完成,以锻炼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但假期中有力的指导和监控、支持,因而不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徒有虚名而已。

 (三)有部分学生研究课题的选题不太切合实际,常出现下列一些问题。

    1.选择的题目过大。他们不知道选择的题目和他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只是雄心勃勃、跃跃欲试,提出的题目只求一鸣惊人,不考虑其他,如《剑阁县明清历史演变》、《高中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等即是。

   2.选择课题所涉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如《如何克服考试焦虑》的研究,这类课题理论水平要求高,学生很难完成。

   3.实际不考虑课题的可行性。这里说的“可行性”主要指学生或学校周围是否能提供学生课题研究的必需条件。如《中国名山录》该课题组研究的目的是给学生介绍祖国的名山大川,那么名以什么为标准,不好确定,学生不可能遍游名山,如果介绍名山,那这样的研究可能又有多少现实意义,这样的课题既不可行又无现实意义。

    五、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综合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校组织管理制度,领导的认识必须到位,认真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

    2、教科室应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学生参考课题,体现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各年级要依据参考课题展开研究。

    3、时间必须得到保障。各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安排不能在同一时间,应努力创造条件,并向校外延伸。这样可以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建立长效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对该门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从而指导好学生完成研究性学生课题。

    5、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评价是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效果的重要依据,特别要重视过程评价,既要评价学生,也要评价教师。每位学生、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课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记入学生、教师档案。

    虽然,新课程改革步履艰难,但今年全国已有四个省开展试点。课程改革不仅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学校也必须适应这一历史趋势。我们坚信,我们通过顽强努力,即使是荆棘丛生的荒原也能踏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建议二(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网友来稿)04-14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组织实施模式的探索04-14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网友来稿)04-14

浅谈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教师中心稿)04-14

北京:研究性学习进入日常教学04-14

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现状和思考(网友来稿)04-14

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网友来稿)04-14

研究性学习 别有洞天 ------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微04-14

研究性学习总结04-21

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