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文章阅读练习(备课资料)

时间:2022-04-14 17:30: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科类文章阅读练习(备课资料)

 一、  木版年画

社科类文章阅读练习(备课资料)

敚敚敚斈景婺昊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在确立起来。

敚斈景婺昊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敚斈昊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民俗是经过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敚斈景婺昊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在。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民间。

敚斕乇鹬档米⒁獾氖牵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敚斈昊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敚1.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敚擝.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敚擟.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敚擠.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敚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敚擜.文章明确了木版年画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题、题材和功用等,并强调了它的人文价值。

敚擝.木版年画中的金钱形象并非表现拜金主义,它只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敚擟.木版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具体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的,已经约定俗成。

敚擠.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

敚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敚擜.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过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敚擝.从历史上看,木版年画在当时是一种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敚擟.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许多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这些年画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相关资料。

敚擠.尽管木版年画在20世纪已走向消亡,但其遗存仍大量散落于民间,发掘与抢救这份遗产是当务之急。

敹、

     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卖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罗多德,或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晚近的西方文明的产物。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在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盛行。

     这并不是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世界上与他们自己在看法和行为上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例如,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之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孙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人们有可能第一镒遇到这类根本不同的民族。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把其贸易和政治统治扩大到世界各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

     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权威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

 1.对插入语“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B.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C.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D.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2.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广阔的地理范围,造成交往的局限。

  B.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

  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

  D.迟缓的认识发展,导致研究的滞后。

  3.下面对“人类多样性”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B.人类的不同起源和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看法。

  C.民风习俗的差异和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

  D.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4.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具有课程意义的人类学工作出现效率,但含有学分的人类课程形成较晚。

  B.人们较早关注到与己不同的民族的存在,但关注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却较晚。

  C.北极的北美原住民与赫梯人之间的差异比犹太人与埃及人之间的差异异要显著。

  D.长期以来欧洲人没有意识到“野蛮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

斎、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你们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真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义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的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1期) 

1.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的一项是(  ) 

A. 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 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D.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的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会导致市场萧条的结果。 

D.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B.。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理论建立在人是自私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假定基础上,所以它直接导致了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C.个人行为的经济理论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所以个人对财富的追求也不能使社会财富增加。 

D. 尽管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论证体系有欠缺,但所主张的个人经济理性对提高效率还是有作用的。

四、干栏居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说文》中的“泽中守草楼”也应是干栏形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

干栏居以下部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但与上部房屋的结构形制并无确定关系,故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并不能算作一种结构类型。

浙江余姚河姆渡,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遗址上,发现了现知最早的干栏居遗迹。桩柱可分为圆桩、矩形桩和板桩等,直径或边长在10--20厘米之间,入地60--80厘米。桩柱上用主梁和次梁架起厚约10厘米的地板,一般高出地面80厘米到1米左右。地板以上的房子为“长屋”形式,进深约7米,檐下还有宽约1.1米的室外走廊。

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屋”,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即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来。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度约30米,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安徽尉迟寺长屋遗址长达25间,有80米左右,王岗长屋遗址竟长达100米左右。此外,成都十二桥发现的干栏居(相当于商代),主体建筑面积在1200平方米以上。

干栏居也可建于水面上,如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相当于西周),便是在水塘上立桩架屋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结合部位,是一种榫卯的结点构造。梁与柱的交接,是在梁端或柱端做出榫头,有燕尾榫和销钉榫等,较之巢居的绑扎技术迈进了一大步。板之间的连接已用企口技术。这种榫卯构造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得更为娴熟。榫卯就迄今掌握的材料看,最早发现于河姆渡的干栏居遗构中。

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等古代稻作文化圈中,并一直延用到近世。从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构造可以推定,中国古代木构宫室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在长江流域,这里的宫室建筑以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取代办原始的绑扎构造。

 

                                               (节选自《中华文化通卷建筑志宫殿建筑》) 

   1.下列关于“干栏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栏居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属宫室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建筑类型。

   B.楼阁建筑应是居定 宫室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级,它的起源就是干栏居。 

   C.“干栏居”不因上房屋的结构形制取名,而是因为下都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 

   D.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形制的建筑并不是一种房屋屋结构类型。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浙江余姚河姆渡,在别具匠心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的遗址,是最早的干栏居遗迹。 

   B.河姆渡干栏居的“长星”,是古代长江流域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 

   C.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榫卯的结点构造,在蕲毛家瑞干栏居遗构中用得更为娴熟。 

   D.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居建筑使用的是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白白此推断、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木构官宫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栏干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B.文章开头引用古代的两则材料来说明干栏居,其中《说文》“泽中守草楼”中的干栏居形式与湖北蕲春毛家嘴遗留干栏居基本同一种类型。 

   C.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米的“长”,属家族聚居形式,它体现了宫室建筑的某些特征。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制来看,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五、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社科类文章阅读练习(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家乡主题阅读(备课资料)04-14

梦主题阅读(备课资料)04-14

诗词中的意象练习(人教版备课资料)04-14

文言文阅读(备课资料)04-14

文章应形象丰满(高三备课资料)04-14

记叙文阅读方法(备课资料)04-14

《雨巷》课后练习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04-14

《父爱的高度》阅读练习 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上册)04-14

公输随堂练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