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时间:2022-04-14 17:46: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论语、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未曾咆饱过。)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注释】 哭--这里指在吊丧时哭泣。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读】 歌唱或哭泣是一个人情绪的真实流露,它们之间的过渡是需要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否则,一个人能够时哭时歌过渡自如,那么这个人不是在演戏,就是神经出现了故障。

人有恻隐之心,即同情心,这是人的最基本的感情。孔子对人的同情是出于真性情,不是表演给谁看的。乐可以骤哀,哀不可以骤乐。孔子哀人之所哀,对死者真心地哀伤,对死者的家属真心的同情,必然不可能一下子欢乐起来,当时也就吃不饱,当天也就没有心情歌唱。现在的丧事上,特别是有权者有钱者家里有丧事时,吊丧者盈门满巷,但面露哀伤者几稀矣。因为这些人都不是出于真心的哀伤同情。

教育者,给学生讲这两则,应该告诉学生人应该有恻隐之心,与人交应有真心,逢场作戏应该少干。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侧隐之心。曰未尝,则非偶然。哭指吊丧。一日之内,哭人之丧,余哀未息,故不歌。曰则不歌,斯日常之不废弦歌可知。然非歌则不哭。余哀不欢,是其厚。余欢不哀,则为无人心。颜渊不迁怒,孔子称其好学。是哀可余,乐与怒不可余。此非礼制,乃人心之仁道。本章见圣人之心,即见圣人之仁。或分此为两章,朱注合为一章,今从之。

     

【原文】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注释】 纲:网上总绳。弋:用带绳的箭来射鸟。

【译文】孔子只钓鱼,却不用大网捕鱼;孔子射鸟,却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

【评析】孔子是不是真的如此,他这样做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可以存而不论。

有修养的人,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如不得已必须取其生命,不能赶尽杀绝,也不能出其不意。以小见大,孔子的这种做法,说明了他的仁心。

孔夫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当然好,暗合了今日的环保主义思想,但孔夫子当年如此做却不是为了环保,他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仁德,这就有点虚伪了。钓一堆鱼是不仁德,钓一只鱼就是仁德了?

  我们提倡爱护动物,但爱护动物的目的还是为了增进人类自身的幸福。前几天南京有人放火烧一窝流浪狗,这叫我们很气愤。我们为什么气愤呢?因为虐待动物是虐待人的一种心理预演,喜欢虐待动物的人,其实是喜欢虐待人,只是因为暂时没办法虐待人,他们才退而求其次,找来一些动物做替代品。喜欢虐待动物的人,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潜在的变态杀手,我们不反对是不行的。

  我们反对虐待动物,只是反对残忍,只是为了预防在人群中产生变态杀人狂,我们并不反对为了增进人类的营养而吃动物的肉。我自己就喜欢吃狗肉,吃就吃吧,猪能吃,狗为什么就不能吃呢?在尽量减少动物痛苦的前提下,杀就杀吧,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不能虐待动物,不能培养人群中的乖戾之心。

  孔夫子也讲究“仁及禽兽”,但他却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这就不好了。

美国应该好好学学这一句,这是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一方强盛时不要乘人之危,要公平竞争,这是典型的“武士道精神”,是我们应该好好继承的。在绿化问题上,在渔业问题上,在珍惜动植物的保护上,我们要有这样的精神,否则,我们人类会越来越孤立,并将反受其害。

【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第七

【译文】孔子同人一起唱歌,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他和唱。

【评析】这是与美同乐同在的欣赏境界。人难得自在自得,自娱自乐,我们渴望在日常生活里发现心灵的精神的自然风光。 这则论语是应该和同是本篇的另一则一起来看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你看,孔子听到了一首好乐曲,好长时间吃饭都吃不香。不仅吃饭,连吃肉也吃不香。在论语里多次提到肉,可见肉在孔子那个时代就是个难得的好东西,以致于孔子的那个受了他衣钵的弟子--曾子,他老婆在哄孩子的时候都用猪肉作诱饵。可为什么孔子面对那么好的东西却吃不出味儿来呢,都是乐曲惹的祸啊!

这则论语好像是给我们现在的父母和老师们看的。我们都觉得现在的孩子们是相当迷歌星、迷唱歌的。有时候要吃饭了他们还在电视旁、电脑旁、音响旁、MP3旁如痴如狂,好不容易叫到餐桌上了吧,也是胡乱的吃两口又去哼哼唧唧了,不把那些歌学会了,他们好像便不肯罢休似的。于是我们就着急,就苦恼,就禁止,怕这些个东西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其实大可不必,你看人家孔子不也是听到了好乐曲就吃嘛嘛不香吗!不仅如此,他有一点还更像现在的孩子,那就是一旦发现了好曲子,必然要别人重复的哼哼,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学会如何和上别人的节奏。这不是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吗?所以我说,孔子最真实、最亲切、最可爱。

其实再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迷我们那个时候的歌星、影星。迷露天电影,迷金嗓子周璇,迷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迷邓丽君崔健罗大佑。迷得五迷三道的被父母老师唠唠叨叨甚至请家长也坚贞不屈至死不渝。怎么一旦我们成了老师成了家长就慌不迭地否定起自己,否定起自己童年的梦了呢?

经常看看论语、看看孔子就会经常感悟到人性的永恒面,几千年不变。理解了这个人性,也就理解了我们的孩子们,其实也就让孩子理解了我们。所以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发现论语还是鲜活的,难道不是吗?

不过,在这两则论语还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字--“善”。“子与人歌而善”才必使反之的,孔子也是闻到《韶》才三月不知肉味的,而《韶》是孔子评价为“尽善尽美”。也就是说,孔子不是听到什么都迷的,一定要是好的曲子才会让我们的孔子如痴如狂,而不是像现在有的人盲目地投入到歌曲泛滥的海洋中最终迷失自己。所以这个鉴别善的能力和过程就非常重要。那么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我们就不仅要理解孩子热爱音乐,学唱歌曲的天性,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尽可能地向“善”靠近。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心总是相通的,在音乐对人的塑造、培养的问题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阐述和孔子在《论语》中的阐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证明尊重音乐和引导人向“善”的音乐学习是教育上一件很重要的事。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却不粗暴,谦恭而安详。

【评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论语》的作者专门对孔子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进行了一番描述,我想这可能不只是为了对孔子进行赞美,还在于为君子们提供一个样板。在二十一世纪追求个性的今天,我个人也不赞同让某一种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的模式来束缚所有人的外在形象,一是不容易找到这样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标准模式,二来也根本没有必要。但是,作为一个处于工作状态的管理者,换句话说,当一个职业管理者在工作时间内处于管理岗位上的时候,如果有一个相对规范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的标准模式,可以有利于提高管理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将这三点当成对一个职业管理者工作状态下的要求,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一个管理者的工作语言要做到“温和而严厉”,主要是指在与人交谈时,不管是针对上司还是下级,不管是在下达工作指示、还是因为观点不同而与他人发生争论,都应该语气温和而礼貌。在温和而礼貌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严厉,这个“严厉”不是语气和用语的严厉,而是对原则问题的坚持,一是一,二是二,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是几分成绩就说几分成绩,有几分问题就说几分问题,不徇情枉法,也不营私舞弊,正气凛然,自然让人望而生畏。

一个管理者要做到“威严而不凶猛”,首先要区分管理中“威严”和“凶猛”的区分。我觉得,有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可以区分:“不怒而令人敬畏”的可以算是“威严”,“怒而令人生畏”的可以算是“凶猛”。其次,要明白“威严”和“凶猛”在管理中的不同作用。管理者不管是“威严”还是“凶猛”都是不可具体量化的,都只是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心目中的一种印象和感受而已。但是这两种不同的印象和感受却会对被管理者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一个管理者一旦在被管理者面前失去了尊重,而只剩下了害怕和厌恶,那么这个管理者将很难在日常管理中得到被管理者的积极配合。所以每个管理者都要切记:没有人不希望管理者是“威严”而不是“凶猛”。

最后,我们要搞清楚,管理者为什么会在管理中给人以“凶猛”的感觉和印象。根据我的观察,在管理中给人以凶猛感觉和印象的管理者,并不一定都是坏人,有些甚至还是内心很善良的人,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缺陷和修养的欠缺,才导致他们在管理中处于失控状态。比如急躁、焦虑、恐惧、傲慢、易怒、以及缺乏自信、缺乏爱心、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自我欲望膨胀等,都会导致管理者处于“凶猛”状态。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管理者频繁发怒、大声训斥、甚至拍桌子骂人等。

其实这样的管理者不知道,他们的凶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过度反应”,因为作为管理者,由于你的职位以及这个职位所赋予你的管理权限,已经给了你足够的威严,即使你轻言细语对部下说出来的话,也会与其他人说出同样话的份量不一样,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再通过“加重语气”的凶猛方式来增加你说话的份量。另一方面,如果你偶尔对部下发一次火,那么可能令部下印象深刻,可是如果你天天发火,只要下有点错就发火,那么部下对你的发火也就麻木了,厌倦了、反感了,你的发火除了增加别人对你的轻视、反感和负面评价之外,根本无济于事。所以管理者要切记:在管理中对部下发火,绝大多数情况是管理者无能的表现。

一个管理者如果能做到“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那么要做到“庄重而安详”就不难了。庄重而安祥,更多强调的是管理者的内心状态。一个遇到一点小事就惊慌失措的管理者,无论如何无法做到庄重而安祥。同样,整天喜欢与同事在工作中闲聊的人也无法让人产生庄重而安祥的感觉。庄重的本质是要自重,自重的途径之一是要“腹内有货”,一只飘在海上的空船,不管外表多么光鲜宏大,依然是不够庄重稳当的。

【原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注释】 齐衰(兹摧):丧服。瞽(鼓):盲。

【译文】孔子见到穿丧服、穿官服和盲人,即使对方年龄小,也会站起来致意,如果是路遇,一定会快步走过。

【评析】孔子对穿丧服的人和当官的人表示尊重,这一点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孔子对盲人也能表示尊重,我觉得非常可贵。我觉得能对盲人之类的弱势人群表示尊重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尊重人的人。

见到当官的表示特别的敬意虽然可以理解,但却是不足取的,更不应该提倡,这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局限性。我赞赏的是孔子能把对盲人的尊重,等同于对当官的尊重,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也是许多人还做不到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有仁爱之心的管理者,应该拥有对盲人、对残疾人、乃至对一切弱势人群的尊敬关爱之心。

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所有的城市高中毕业生都要响应政府号召去下放去农村当农民。但是如果你属于残疾人或有严重的疾病,则可以享受政府的照顾,免除下放当农民,这样的人被称之为病残留城待业者。按照当时的规定,这样的人尽管可以不去农村当农民,但也被禁止进入国营企业当工人,只能进城镇集体企业或街道民办企业当工人。

我认识一位如今已是国际跨国公司中国分公司总经理的朋友,三十年前就是一位这样的病残留城待业者。当时他是因为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留下轻度跛行的缺陷,被免去下放农村,却也无法找到工作。他去政府部门要求安排工作,政府官员冷漠而又不无讽刺地回答:现在健全人都找不到工作,哪里还有工作来给你们?

后来,全家人节衣缩食省下一点钱,买了许多礼品送人求人,才终于得到了一个去镇办厂面试的机会。那是一家耐火器材厂,当时在当地规模比较大,效益也比较好,因此想进那家厂的人很多,厂长自然对前来应聘者也就非常傲慢。那时候的应聘,不是像现在的企业那样,一般工人都由人事部普通职员负责招聘,而是全部由厂长一人掌握,因为每次招工都是一次权力的使用,是否聘用一个人,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只凭厂长一句话。

我那位残疾朋友在等待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见到了这位厂长,说明来意,讲清楚是什么人介绍来的,这很关键,如果是市委书记介绍来的,肯定是无条件接受。厂长听完后,对他说,我们这里现在确实需要招工,但是要招站着操作的锅炉工。在这个岗位上,有一个操作动作,是要用脚将炉门打开用双手往里面铲煤。你用脚蹬一下那张长条椅,如果能够将长条椅蹬动,就录用你。

虽然这个岗位对于一位腿有残疾的人来说是非常不适合的,但是为了生存,我这位残疾朋友还是非常想得到这个职位,于是用有残疾的腿支撑身体,用另一条健全的腿使尽全身力气一下就将长长的四人座木椅蹬得很远。

厂长当时很意外,因为他一听了介绍人的名字就不想聘用这位残疾的青年,但是却虚伪地不直接拒绝,因为他也不想得罪介绍人,于是就想用找个理由回绝掉应聘者,可是没有想到应聘者却战胜了这个障碍。当时在场的还有许多人,都看着厂长怎么办。谁知这位冷血的厂长不但没有兑现承诺,反而耍赖说,不能用健全的腿,要用那条有毛病的腿蹬。

我的那位残疾朋友只好忍受着如此野蛮的羞辱,伸出肌肉萎缩的腿,奋力向长椅蹬去。长椅太重了,他的腿力量太弱了,椅子纹丝不动。厂长笑了,因为他胜利了,周围的人也笑了,他们得到了一次娱乐。我的残疾朋友走了,他再次失去了就业的机会,他强忍着羞辱,一声不响地走出了厂区,走上了充满人群的大街,流下了无声的泪!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么大一个工厂,不可能没有一个不需要使用脚操作的工作岗位。

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只讲革命,不讲仁爱,三十多年后的中国变成了只讲金钱,不讲仁爱。不但国家不负责为所有的残疾人提供生活保障,大多数企业也是通过体检将所有的残疾人,包括一些非传染性病患者拒之门外。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强制企业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即每个企业必须安排一定比率的残疾人就业,否则就要根据少安排的人数交钱给政府。北京市的比例是职工人数的1.7%,东莞市的比例是职工人数的1.5%。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比率,每个企业都能很容易安排这样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依然宁愿交钱也不愿意接受残疾人就业。由此我们不难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尤其是仁爱之心,依然亟待提高。

建议我们的媒体以后在宣传优秀企业家的时候,除了介绍他们怎样创业、怎样发家致富、怎样开发推销产品、怎样纳税、怎样捐款之外,还要查一查他们安排了多少残疾人就业。根据我的观察,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家名义上捐款很多,但是真正用于慈善事业的却很少,大多数钱居然都是捐给政府机构的,这样的捐款究竟属于慈善事业还是属于公关广告费用,实在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曾经与许多在华的外籍企业高层管理者交谈过这个问题,尽管他们对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向企业征收税金之外的各种费用意见很大,但是却对政府要求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这一点非常理解。但是他们不愿意出钱,而是倾向于接受安排残疾人来企业就业,甚至主动要求联络这样的残疾人,即具有工作能力的轻度残疾人。

企业不是福利院,但是企业也有它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拥有对残疾人的仁爱之心,也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的基本素养之一。

【原文】

  齐必变食①,居必迁坐②。食不厌精,脍③不厌细。食噎而啈④,鱼馁而内败⑤,不食。色恶,不食。息(6)恶,不食. 失饪(7),不食。不时(8),不食。割不正(9),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10)。唯酒无量,不及乱(11)。沽酒市脯(12),不食。不撤(13)姜食,不多食。

【注释】

  ①变食:指斋戒时改变日常的饮食,不饮酒,不吃荤(指有浓厚气味的 蔬菜,如蒜、韭、葱等,不指鱼肉等腥膻食物,与我们今天“荤”的概念不一样)。②迁坐:指斋戒时改变平常的住处,不与妻妾住在一起,而迁到 “外寝”(或叫“正寝”)独住。③脍(kuai):切得很细的鱼和肉。④ 噎而啈:噎与啈同义,都指食物腐败变味,褐的程度更重。 ⑤馁(nei)、败: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6)臭:气味。(7) 失饪:饪指生熟的火候,失饪即指火候不当。(8)不时:不是该吃的时候。 (9)割不正;指切割不得法。刀法不好。(10)食气;气同“饩”,食 气指食料,主食。(11)乱:指神志昏乱,即酒醉。(12)市脯:买来的肉 干。(13)撤:去。

【译文】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住处也要变动,不要和妻妾住在一起。食物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食物变质馊臭,鱼肉腐烂,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火候不当,不吃。不是时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 吃. 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肉虽然吃得多,但不超过主食。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可以吃姜,但也不宜多吃。

【译文】 粮食尽量精,肉类尽量细。变质的东西不吃;变色的东西不吃,变味的东西不吃;烹饪得不好不吃;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吃;切的不好看不吃;调味品不好不吃。肉类虽多,但不要吃过量。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从集市上买来的酒肉不吃;每餐必有姜,但不多吃。

【读解】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好一个美食家的追求!食物变质馊臭,鱼肉腐烂,不吃。这不奇怪,与我们今天的习惯一样,讲究卫生,减少疾病。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色、香、味都有讲究,这已超出了我们一般人的要求,进入美食家的行列了。因为在我们看来,起码在没有合适调味酱时还是要凑合凑合吃下去的,不会有那么大的讲究。火候不当,不吃;不是时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这简直有些过分了,分明是一个超级美食家,起码也超过了陆文夫笔下那位吃头汤阳春面的美食家了罢。我们不知道圣人是否吃过集体食堂,想来是没有,不然非饿肚子不可啊!

【原文】席(1)不正,不坐。

【注释】 (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乡人饮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释】 (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译文】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原文】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注释】 (1)傩:音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 (2)阼阶:阼,音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原文】问(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评析】 以上6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原文】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厩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①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②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 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长而揠(7)之者,芒芒然(8)归,谓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12)知其所蔽,淫辞(13)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14) 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释】 ①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②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③慊:快,痛快。(4)告于:名不详, 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⑤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6)闵 :担心,忧愁。(7)揠:拨。(8)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9)其人,指他家里的人,(10)病,疲倦,劳累,(11)耘,除草。 (12)诐(bi)辞:偏颇的言辞。(13)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14)遁辞: 躲闪的言辞。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论语、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相关文章:

尽吾志应为尽吾力04-14

圣贤孟子的教与学04-14

孟子读书笔记08-13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04-13

《孟子》两章教案03-03

《孟子两章》教案09-19

善初中作文01-26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04-14

孟子设喻取譬的艺术04-19

《孟子》成语、俗语集释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