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绳子、两顶草帽突破《药》(必修课堂实录)

时间:2022-04-14 17:45:0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两根绳子、两顶草帽突破《药》(必修课堂实录)

王开东

两根绳子、两顶草帽突破《药》(必修课堂实录)

多籍秋风声高远 

 

教学设想: 

鲁迅的名篇《药》,放在高中第四册课本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分析结构、把握主题。 

小说常规教学的套路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比如《药》可从概括小说的情节入手,明晰小说的结构;又因为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而弄清了人物性格,也就把握了小说的主旨。这种教学简单明了,但是,如果我们从第一篇小说开始,一直这么教学,那么,小学、初中、高中小说教学的螺旋性上升体现在哪里?小说的千姿百态在哪里?作家的创造风格在哪里?教师的教学个性又在哪里?我认为,如此低层次的重复教学,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阉割学生创造的脐带。

于是,我突发奇想,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能不能让学生得法于课外,聚焦于课内!只把课文作为一个纯粹的例子,让学生来解剖。因为学生对课外的经典阅读总是兴味盎然,课内则未必。鉴于此,我反其道而用之,先链接经典文本,让学生在文本对话中,悟得捕鱼之道,进而用两根“绳子”搜罗小说主题,用两顶“草帽”网罗小说结构,事实证明效果不错。我一直以为培养学生辉煌的文化理想和宽广的人文视野,才能高屋建瓴,触类旁通。而围魏救赵,借石打鸟,就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课例实录: 

师:(关于小说《药》的主题)据说鲁迅写《药》的时候,受到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干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的深刻影响。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这篇文章。生:(看文章) 《干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 (俄)屠格涅夫(19世纪) [对话] 做脏活的工人:你干吗来纠缠我们?你想要什么?你不是我们的人…….走开!白手的人: 我是你们的人,兄弟们!做脏活的工人:但愿如此!我们的人!你想得真美!你就瞧瞧我这双手吧,看他 们有多脏!又是大粪味儿,又是柏油味儿,可瞧你那双手,白白净净的,它们有什么味儿吗?白手的人:(伸出自己的手)你闻。做脏活的工人:(闻手)真奇怪!好象是一般子铁腥味儿。白手的人:正是铁腥味,整整六年了,我手上戴着手铐。做脏活的工人:这又是为什么?白手的人:这是因为,我关心你们的福利,想要解放你们这些庸碌的,愚昧的人, 我起来反对压迫你们的人,我造了反……人家就把我关在牢里。做脏活的工人:关在牢里?你何苦去造反呢?

[两年后] 同一个做脏活的工人(对另一个):彼得!……你记得吗,前年有那么一个白手的人跟我们谈过话?另一个做脏活的工人:记得呀……怎么?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你听着,今天要把他绞死呢,命令下来了。第二个做脏活的工人:他还造反?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还造反。第二个做脏活的工人:啊……我说,是这么回事儿,米特莱兄弟,我们能不能把那根绳子搞到手,就是绞死他的那根;人家说,这玩意儿能给家里,带来大大的好运呢!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你说得对,应该搞到手,彼得兄弟。 师:下面请同学们随便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中的“做脏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怎么看?生1:双手白净的人,是一个革命者。师:请你用文中的语句具体说说,好吗?生1:因为他对“做脏活的人”说,“我是你们的人” 称他们为“兄弟们”;而且为了“做脏活人”的福利,解放这些“做脏活的人”,而造了反。师:好的,“做脏活的人”是些什么人?他们有何特点?生2:“做脏活的人”是下层民众,他们特点是“庸碌、愚昧”,对革命不理解。师:除了对革命不理解,他们还做了些什么?你如何评价他们这些行为?生3:他们还要想方设法的弄到那根绞死“双手白净人”的绳子,因为那根绳子据说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师:“做脏活的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谁来说说?生4: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愚昧、迷信,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麻木,以为革命者的死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师:请你站在革命者的立场上,你觉得他们泉下有知,会有什么样的感触?生5:我觉得革命者泉下有知,会感到很悲哀。师:为什么是悲哀,而不是悲壮?生5:因为革命者从事革命,本来就有死的打算,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他们可以无所畏惧。可是革命者为了民众的解放而死。民众不仅不理解,反而幸灾乐祸地要从中谋取一根绞绳。这就使得革命者感到悲哀,甚至死不瞑目。师:鲁迅说,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革命者为民众死了,愚昧的民众反而以为这个牺牲可以享用,这正是革命者的悲哀之所在。如果要拍一部电影,你觉得最重要的道具是什么?生:(齐声,绳子)师:说得好!这根绳子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还将给同学们补充一个例证,也是一个跟绳子有关的故事。这就是台湾经典影片《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请看大屏幕。剧情概述:

许久许久以前,中国女人的社会地位极低,嫁不嫁人由不得自己决定,吃饭不能上桌,白天由着丈夫打,晚上由着丈夫欺,万一与别的男人偷情,还必须面临被活埋的命运,于是,在未出嫁的女孩子心中,都存在一个愿望--逛花园(到天堂里去),在“花园”里,女孩子们吃得好,穿得好,活得好,生孩子不痛苦,不喜欢的男人可以不要,女人的地位远远高于男人。于是,五个情同姐妹的女子。就这么约定了!这个电影讲的便是五个相约去“逛花园”的女子身上发生的事。 [播放《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的片段剪接] 重点是放五个女人相约到山上废弃的仓库里去自杀,清清的泉水,从她们脚上流过;碧绿的田野,远远的舒展开去,野花像生命一样蓬勃着清香;悠悠的云,倒影在水田里,鸟儿在自由的歌唱--然而这五个少女却要去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在去自杀的途中,她们遇见了一个同村的弱智人,原来他一直偷偷的爱着她们中的一个,他哭着阻止她们。她们中的大姐,把他带了出去,为他擦干眼泪,然后深深的吻了他,跟他说,“乖,回去喊人来。” 影片的最后,最为惊心动魄。大姐的妈妈听说女儿自杀了,很恼火,也很淡漠,开始决定不闻不问。后来,她猛然想起了她们自杀可能用的是自己家的绳子,这才把饭倒进锅里,急匆匆的向山上跑去…… 师:我知道看过之后,同学们一定很有感触,谁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生6:我觉得最后的那个弱智人,设置得很巧妙。师:巧妙在什么地方?能和我们说说吗?生6:真正欣赏女孩子美的,不是所谓的健康人,而是一个傻子。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荒谬性。生7:绳子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不仅是女孩们死的依靠,还是女孩们死后的参照,她们的青春和价值竟然不值一根绳子!师:能比较一下这两根“绳子”吗,你们?生8:好的,其实这两部作品非常相似。五个女孩认识到女性的悲剧,她们相约去自杀。因为就那个时代而言,“花园”只有在天上。在某种程度上,这五个女人是勇敢的先驱者,她们不自觉的用生命控诉这个社会的不平等。然而,愚昧的亲人不思考生命的陨落,却记挂着那根绳子。师:也就是说,这五个女孩泉下有知,肯定也是十分悲哀。下面,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生9:这两部作品主要都揭示了,民众的愚昧和先驱者的悲哀。师:一部伟大的作品除了有一个深刻的主题,还要有巧妙的构思,才能意到笔随、意蕴隽永。下面我们休息一下,听听刘欢一首动听的歌。 [播放刘欢的《草帽歌》]

妈妈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它飘向浓雾的山岙 也哎妈妈那顶草帽它在何方你可知道它就像你的心儿我再也得不到 忽然间狂风呼啸夺去我的草帽也哎高高卷走了草帽啊飘向那天外云霄 妈妈只有那草帽是我珍爱的无价之宝就像是你给我的生命失去了找不到 忽然间狂风呼啸夺去我的草帽也哎高高卷走了草帽啊飘向那天外云霄 妈妈只有那草帽是我珍爱的无价之宝就像是你给我的生命失去了找不到失去了找不到 师:同学们都沉迷在这优美的乐曲中了,其实这个插曲的故事要远远比这首乐曲更能打动人。这就是日本最经典的电影《人证》,它在整个20世纪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大屏幕投影剧情介绍] 贫女八杉恭子为了谋生与美国黑人大兵威尔夏同居,生下黑孩子焦尼。后来威尔夏带焦尼回到美国。十几年之后,儿子焦尼思念母亲,万里寻母。然而,此时的八杉恭子,已成了著名的时装设计师,而且是市议会的议员。为了保护自己来之不易的荣誉和地位,八杉恭子残忍地将焦尼杀死了。当八杉恭子正在服装设计授奖大会上获得大奖时,警察到会场逮捕凶手。八杉恭子仓皇出逃,怀着难以克制的痛苦和复杂感情,她来到焦尼死去的断崖前自杀。师:在整部电影里,让人永远忘不了的是那顶草帽。焦尼为了寻找母爱,带着母亲当年留下的草帽,来到日本。在这个可怜的黑人孩子千辛万苦找到自己的母亲之后,母亲却早已不是过去的妈妈了。身居高位的母亲为了掩盖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把儿子引到了过去母子玩闹的断崖旁,乘焦尼和自己动情拥抱时,把匕首捅进了儿子的胸膛。沉浸在幸福里的焦尼,满身是血,他不知道为什么亲爱的妈妈不要他了。当焦尼听到母亲丑恶的表白时,他含着热泪原谅了亲爱的妈妈,并且把匕首深深的深深的扎进了自己的心脏。然后,那顶草帽随风--飘进了断崖。经典的《草帽歌》也随之而起,把悲剧推向高潮。师:刚才给同学们介绍了日本电影《人证》,经典的《草帽歌》也听了。现在,谁来和我们聊聊剧中的“草帽”?生10:我觉得“草帽”是《人证》中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可以说,没有“草帽”,就没有《人证》的巨大成功。师:哪个同学说的更具体一点,比如,“草帽”在作品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生11:草帽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了整部作品,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焦尼贫穷时生活的见证,而且“草帽”上还有纯真、亲情,还有很多质朴的东西,所以是焦尼的无价之宝。结尾,当焦尼把匕首补进自己的胸膛时,那顶草帽随风而逝,是不是也在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失去,一种价值的失落和不在?师:说得好!这种用某种事物作为全文的线索的方法,叫做“物线”法,而且这种“物”由于染上了浓烈的情感,还常常成为作品的动情点、意蕴点,具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草帽”作为寻常物象,正是因为承担了情感的载体,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解读这种手法,我找到了青年作家余述平的《为什么把草帽戴在我的头上》,请同学们赏读他的构思。 (教师叙述)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有两个无耻的男女,他们偷偷的去约会。来到了城外一个大山深处。在两座大山之间,是一条湍急的河流,河上是一座铁桥。正当他们拥抱的时候,突然远处传来了咳嗽声,像野狼在嚎叫。一个黑影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蹲下去。开始他们很害怕,女人说,我们还是回吧!男人忍住害怕,要在女人面前显示英雄本色,说,我们偏偏不回去,看他闹出什么花样。后来,一块大石头投进了他们面前的河里,他们吃了一惊,但是铁了心,就是不离开。再后来,感觉有东西向他们移了过来,到了他们面前,似乎还停了下来,大声咳嗽,两个人吓得半死,紧紧的搂在一处。就这样这个人来来回回的走了很多趟,到最后,突然把一顶草帽戴到了男主人公的头上。正当男主人公生气的时候,那个疯老人给他们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故事与这顶草帽有关。那是一个荒谬的时代,老人那时很年轻,也和他们一样为爱痴狂,老人和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爱了,可是造反派的头头看中了她,最后,为了自己一家人的性命,姑娘不得已嫁给了造反派头头。可是爱情的火焰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熊熊燃烧,她们约会的地点就是这个地方,当时这里还是一个破旧不堪的木桥--风雨飘摇的木桥。为了掩人耳目,每次约会的时候,他们都要戴着一顶草帽。有一次他们在桥上约会,那天的雨下得很大,正当老人如痴如醉的时候,突然手中一空,女孩脚下的木板断了,老人的手里只抓住一顶草帽。什么叫撕心裂肺?什么叫万念俱灰?老人都体会到了,为了赎罪,老人去找造反派头头,陈述了一切,结果被打断了腿,判了二十多年劳改。出来以后,老人每天都守护在这里,可是这里的一切都变化了,木桥变成了铁桥,人们自由的恋爱,随意的亲热,老人真心为他们祝福。但不久之后,老人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很多人不是真爱,而是到这里来寻求刺激,有的还做肮脏的交易。于是,老人发怒了,这一块爱情的圣地,他不容许任何人践踏,于是,老人装神弄鬼,把那些心怀鬼胎的人赶走。一晃又是将近二十年过去了,但就在昨天,老人作了一个梦,女友悠悠的说,为了我也够你受的了,你不要再到河边去,不要再吓唬那些年轻人了。我听了她的话,决定把这顶草帽送给一对最纯洁相爱的人,祝愿他们美好的爱情,让他们继续守卫着这一块爱情的圣地…… 师:好,故事的主体构思就是这样,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等会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认识。生:(学生们认真热烈的讨论交流)师:好吧,下面哪个同学先来谈谈?生12:我觉得这篇小说写得很好。木桥和铁桥形成鲜明的对照。木桥时代的爱情和铁桥时代的爱情形成强烈的反差,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伴随的却是美好的情感、真挚爱情的消亡。而美好的爱情都消亡了,现代人还剩下什么?师:这个反问非常有力,刚才她谈了木桥和铁桥这两个意象,现在谁来谈谈文章标题中的草帽?生13:我觉得这里的草帽,和《人证》中的草帽十分相似,作为老人爱情的保护物,作为全文的一条主线,它见证了木桥时代和铁桥时代的爱情。最后,象征着纯洁、高尚、执著的草帽,却戴在了一对最厚颜无耻人的头上,又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师:同学们认识很到位,下面我们把这两篇作品从构思方面总结一下,谁先来?生14:两顶草帽的作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概括情节,它贯穿全文,串联起故事情节;第二,草帽还具有象征意义,意蕴丰富,启人深思;第三,草帽作为全篇的动情点、着力点、细节点,给作品笼上了巨大魅力。生15:我觉得草帽在作品中,还有连接线索的作用,通过草帽把木桥时代和铁桥时代两条线联系起来;通过草帽把焦尼和他母亲两条线联系起来。然后,聚焦在“草帽”上,揭示作品重大的主题。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这节课我们和中外文明的经典对话,阅读就要有这种视野,这种眼光,这种境界。唯有高起点,才有大收获。当然,阅读中的融会贯通、参照阅读是小说阅读的不二法门。为了验证我们的阅读成果,下面,我们共同探究鲁迅的作品《药》。师:同学们,先从大处着眼。关于《药》的主题,课后列举了很多,你们怎么看?生16:我的观点很清楚,那就是表达“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从鲁迅的创作意图,到鲁迅在朋友面前的直接阐释,都可以作为证明。师:还有不同观点吗?我希望百花齐放。生:(没有人有不同观点)师:同学们都倾向于这个观点,那么,具体来说,革命者的悲哀是什么?生17:刑场上的麻木不仁的看客。生18:茶客的不理解,甚至幸灾乐祸。生19: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以为革命者的牺牲可以享用。生20:伯父的出卖和母亲的羞愧。师:刚才同学们说文章的主题是“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谁来说说,老师为什么没有让同学们直接找出群众的愚昧?生22: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群众的愚昧就是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是因为群众愚昧而导致革命者的悲哀。师:建议同学们为她鼓掌,因为刚才她的回答,就是当年鲁迅对自己作品的阐释。生:(热烈的鼓掌)师:从“药”即人血馒头在构思上的作用,谁来说一说?生23:第一是概括情节。从华家的角度来看,情节是“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吃药结果”。从夏家的角度,情节就是“夏瑜牺牲--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生24:“药”的第二个作用是“连接线索”。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这两条线索,即华家和夏家的悲剧是通过“药”,也就是人血馒头联系在一起的。师:好,我来插一句话,为什么作者把华家作为明线,而把夏家作为暗线来安排?生25:因为作者重点是要写群众的愚昧,而且前面说了,革命者的悲哀是因群众的愚昧而来;还有鲁迅的创作,甚至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唤醒民众。鲁迅说“我的第一要义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改变什么精神?我以为就是要唤醒愚昧的民众。师:说得很好,同学们能够联系到过去的《〈呐喊〉自序》,让老师很高兴。“药”作为文章标题,还有什么妙处?谁来说一说?生26:还能揭示主题。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而革命者脱离群众、为民众不解的革命,也不是疗救华夏的良药。师:那么,解救中国的良药究竟在哪里?谁来谈谈?生27:只有团结民众,唤醒民众,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真正胜利。生28:我觉得先生并没有告诉我们道路怎么走。因为先生主要的创作目的还是“揭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师:同学们,你们的观点呢?生29:我比较倾向后一种观点,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可能第一种观点仅仅是我们读者的感受。师:我也比较同意后一个同学的观点,就是当我们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一定要知人论世,切不可架空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还要大胆的参照各类经典作品,融会贯通,以此达到对作品主题的精确理解。在“物线”的采用上,要有意识的把诗歌的意象融入其中,使文章脉络清晰,意味隽永,主题深化。

记住:不是棰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使鹅卵石获得了完美!感谢鲁迅,感谢《药》,也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参与!谢谢大家!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教后反思: 

在日内瓦学派乔治布莱的重要著作《批评意识》中,夏尔杜波斯有这样一段话:“人的确是一个场所,仅仅是一个场所,精神之流从那里经过和穿越。”这句话对我有致命的诱惑,我甚至就此认为,教师作为平等对话的首席,首席的作用就在于要给学生链接卓越的“精神之流”,并引导它们从学生心灵场所“经过与穿越”,通过精神的交融和心灵的呐喊,进而给学生留下永志不忘的记忆和刻骨铭心的感想。我把这个过程称为链接与对话。而这样的课堂自然就是“超链型课堂”和“对话式课堂”的和谐组合。 

如何让学生精神的底子厚起来?一直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孜孜追求。 

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把对单一文本解读的课堂转变为“超链型课堂”,利用教材文本的“互文性”特点,把复述式的阅读、理解性阅读,衍变为阐释式阅读和批判性阅读,指导学生把薄薄的书读“厚”,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积淀,提升精神境界,锻造恢弘博大的文化理想。 

“超链型课堂”的教学范式,正是解构主义的文本阅读观即“互文性”理念的体现。一篇文学作品,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创作文本,一是教学文本。接受理论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方面是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上的空白或多义性;另一方面,因为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和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也无法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决定了阅读过程不是复制文本的过程,而是对文本意义的重新建构过程,它造成了文本的开放性,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的生命。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 

正因为文本结构的开放性、意义的未定性,使“互文性”的阅读理念成为现实,这使我们运用“超链性课堂”教学范式成为可能;另外,现代解构主义阅读理论指出,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又让我们运用“超链性课堂”教学范式成为必要。具体来说,我们“读”的虽然是单一文本,但却可以链接众多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去完成对单一文本意义的探寻与追问。在与其他相关文本的交互参照、交互影射中,发掘出原文本新的意义。同时又因为这个链接解读的过程,是以文解文的过程,是丰富的、廓大的、高屋建瓴的解读,因而又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延伸到原作者的生活经验中去,延伸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去,这就使学生赢得的不是一篇文章的解读,而是一类文化现象的认知。 

具体到《药》中,小说主题的多义和结构的特点,都聚焦在那个人血馒头--“药”上。所以,我在布置学生预习之后,一反常态,直接链接到鲁迅《药》的启蒙之作--屠格涅夫《干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上,因为这篇作品很简单,学生目光马上聚焦到那根“绳子”上,屠文的主题呼之欲出。再由这根与主题相关的绳子,我给学生链接了影片《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由于是正向迁移,通过对话,很快学生对这部影片的主题有了较为深入的把握。通过这样的超级链接,相互联系,相互参照,学生马上认识到小说主题常常聚焦在某个象征性的物象上,而探究这个物象和人的关系,就会把握主题。在这里,我并没有回到单一文本《药》中去,而是作了一个写作上的过度,“一部伟大的作品,有一个深邃的主题还不行,还要有巧妙的构思,才能意到笔随,文质兼美。”于是,我由两根绳子,链接了两顶“草帽”,引导学生对小说结构进行探讨。在兴味盎然的对话中,学生完成了对“物线”的意义追寻。这些“物线”,常常能够概括情节,显示脉络,揭示主题,而且常具有象征性,能够营造回肠荡气的艺术氛围。通过这些文本的“互文”解读,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药》的主题和结构,学生有了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底气。整个教学风行水上,一气呵成。 

我一直觉得小说的阅读,应该从大处着眼,整体把握之后,再来推敲局部之妙,哪些是画龙点睛之笔,哪些是画蛇添足之举,才能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但就本节课而言,我还有很多的困惑。首先,这节课的成功,对我而言,是不是一个特例,我以后还能否找到类似的“绳子”和“草帽”,“超链型课堂”带给我巨大的压力,也正在考验当代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其次,我所有的链接和对话,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归,这是否太功利化了,对学生而言,这是否又走向一个新的“请君入瓮”。如果所有的学生都逃不出我如来佛的手心,那么,百家就不能争鸣,白花就难得齐放!文本的多义性何在?学生的创造性何在? 

再次,超级链接之后的文本回归,由于选择的材料过于逼真相似,使得这种迁移,更像是相机复制式的“傻瓜迁移”。这一方面可以说成是文本“互文”性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不免使学生失去了挑战文本的阅读快感。 

最后,就是比照“超链型课堂”的经典案例--干国祥老师的《斑羚飞渡》,本课缺少了内在的思想光照,也不能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读文本。选择的链接文本,更是少了干老师的匠心。干老师的课堂先后“链接”了武当山的“寄死窑”,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大火,《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电影片段等等“相关文本”,探讨了作为集体的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在灭顶的灾难中作为个体的权力与尊严问题,最后归结到“敬畏生命”这一主题。其中,不仅体现了链接文本的“互文”性、递进性,还有文本的矛盾性和碰撞性,对学生而言,这种矛盾性和碰撞性,不仅是学习上的一场革命,还是思想上的一场风暴。不仅是思想上的重塑,还是精神品格上的涅槃。学生不是结论的见证人,甚至也不是结论的证明人,而是结论的体验人、建构人。 

干老师没有把文本引向生活,也没有把生活牵入文本,而是直接把文本生活化,把语文生活化。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干老师的课堂上成为现实。如果要追求“超链型课堂”的本意,这可能就是一种最完美的境界。

 

【两根绳子、两顶草帽突破《药》(必修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两根蜡烛(网友来稿)04-14

《锦瑟》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四)04-14

逍遥游 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我上《品质》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合理想象与联想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像山那样思考 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四)04-14

《庄子故事两则》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归去来兮辞》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