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课时1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2-04-14 18:10: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阿房宫赋(课时1)(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阿房宫赋(课时1)(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1、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 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4、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

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作者作品】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研习课文】

一、 熟读课文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

二川溶溶(河水流缓的样子)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人的腰,像牙齿   )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 )盘盘焉,囷囷焉(盘旋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 )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分辨不清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乘辇车       )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金玉珍宝)

弃掷逦迤 (   连续不断 )秦爱纷奢(喜欢,纷华 奢侈) 

奈何取之尽锱铢(  搜刮、夺取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承担       )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  )戍卒叫,函谷举( 被占领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传递)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空闲,悲哀)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

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表转折  )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表承接)谁得而族灭也( 表承接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表转折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表承接  )

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语气词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假使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让        )

二、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明确: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4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预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先吞”!

三、欣赏文章的语言

1、结合“赋”的语言特点,品析下列句子。

(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明 确: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充分体现了非诗非 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 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3)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

明确: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涨腻、雾横”等词语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4)品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

明确: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证。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跃然纸上,可谓精彩妙极!

(5)品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

明确:这句话简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始末,秦王朝灭亡的过程,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

2、根据以上对课文语言的品析,你认为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从全文看,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得最多的一种写法是夸张;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对偶、排比;从全文看,多用四字句,句式整散结合。

3、用简洁的话概括《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明确:铺采摛文,语言华丽。

四、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的描写的?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只用十二字就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三百余里,隔天蔽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

2、 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

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靡。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秦人对珍宝好不爱惜,到处丢弃。

3、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老百姓的怒气已经积压在心中了,只有不敢说罢了。

4、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李晓

【阿房宫赋课时1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阿房宫赋》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阿房宫赋》教案03-04

阿房宫赋教案04-23

阿房宫赋的教案03-04

高二必修《登高》教案设计03-08

《雷雨》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01-14

《阿房宫赋》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04-14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11篇)09-29

阿房宫赋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阿房宫赋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