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题概括方法浅谈(教学案例)

时间:2022-04-14 18:10:3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阅读题概括方法浅谈(教学案例)

  先看几则高考题的例子:

高考语文阅读题概括方法浅谈(教学案例)

    例1(02年全卷) 阅读题《话说知音》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该题的参考答案第一点是原文第一段首句前半部分和末句的几乎原句组合,第二点本自于原文第三段首原句的关键词。

  例2 同上例,第21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该题的参考答案第一点是原文第三段的最末句,而该句即为第三段的中心句;第二点是原文第四段的最末句,而该句也为第四段的中心句。

  例3(04年全国Ⅰ卷) 阅读题《大地山河》第20题,“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不同的感受?”该题的参考答案除了“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平添一切坎陷的力量”是对原文第9段末“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的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外,其余是原文第9段讲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的各自原话。

  例4(05年全国Ⅳ卷) 阅读题《张家界》第15题,“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该题的参考答案为:“山峰的形态”、“峰顶的松柏”、“山壑山涧的气象”。三个要点的得出需要将段落分为三个层次,找出各自的写作角度,而不必也无法用原文的话写出。

  综合上述几个例子。高考语文阅读题概括方法的一个实用的基本原则就是:能用原文的话就不用自己的话。简言之,原文的话为首选,自己的话为次选。  

  按此原则进行操作有什么必要呢?

  第一,概括要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加以把握,那么,原文的关键性词语(如例3)和段落中心句(如例2)就成了首选。

  第二,原文的词语或句子,考生第一时间就能既容易地找到。找原文的词语或句子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对原文明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分析文章是一项基本的阅读能力,并且是概括能力提高和阅读方法具备的一项必须的基本功。

  第三,作家的语言是极富概括力和形象化的;阅卷者要对考生的答案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评判。使用原文的关键性词句,既能给阅卷者以美的享受,又能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完评判。

  第四,在考场上,时间紧,压力大,加之如果平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强。这时再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就等于弃好用短,这样让就不会有较理想的分数。

那么,如何迅速地找到原文的关键性词句呢?

  1、对于一个句子,其表意比较重要的是那些关键性的实词,如形容词、名次、动词。

  形容词常常被用来概括某物的特点。如例3中,参考答案中的“厚重”、“实在”是对原文“砥平而坚实”的翻版。

再如下例,许多语文复习资料均把刘长春先生的《白鹤翔集的记忆》一文作为阅读材料。其后常设一问题:“二、三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它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以下为原文第二、三段:

    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委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该题的参考答案为:野性、神秘、幽黑、寂静。它们不就是原文中加点的那些词语吗?

    同样,对于例4中的问题,如果抓住原文第二段中与“别处的山”、“别处的峰”作类比的“惟有张家界”、“每柱岩峰”,和“峰巅”、“银崖翠冠”、“每处”、“每尺”“苍松”、“翠柏”,以及“壑”、“涧”、“风吹”、“云漫”这些关键性的名词和部分动词,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吗?因为名词往往是一段话内叙述层次转化后新的叙述对象。而动词则是叙述对象的关键的状态。

2、一个段落,对其表意比较重要的就是它的中心句。段落的句子,按其所起作用的不同,往往有:中心句或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或情感句、议论句、描写句等等不同的叫法。虽然所起作用的不同,但不排除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又常常是中心句,中心句同时成为情感句、议论句。相比之下,中心句所起的结构作用还是很大的。如例2中,原文第三段的最末句--“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是该段的中心句,又是一个情感句。原文第四段的最末句--“像这样花费千心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坚持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是该段的中心句,又是一个议论句。而这样两个中心句又是该题的参考答案。

3、一些情况下,既没有较现成的关键词可用,也没有中心句或其他比较重要的句子可用。考生可考虑将原文中的个别词语和自己的话连缀起来。

4、和语法联系。单句表意侧重在中心语,还有一些重要的修饰成分如多项状语(递加状语)或多项定语(递加定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所起作用也不尽相同,表意的重点(或中心)也不尽相同。而复句,尤其是偏正复句中递进复句中的“进”部分的分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中的“假设”、“条件”部分的分句常常是表意的重点(或中心)。总之,切不可把单句和复句中的每一部分均等看待。

5、除上述之外,还可以遵循文体特点,把握不同文体文段组织方法。

⑴描写植物时,常会抓住其名称来历、种类、外形、颜色、生长习性以及在记叙性文字中常被人格化的神态中的若干种来写。

⑵描写动物时,常会抓住其名称来历、种类、外形、毛色、鸣叫声、生活习性以及在记叙性文字中常被人格化的神态中的若干种来写。

⑶描写建筑物时,常会写其远景与近景、外观、形状、颜色、建筑风格、历史渊源。

⑷很多记叙性文段除了文章整体上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外,每段的叙述还有总分(分总)、总分总,此时,作为“总”的句子往往就是“总起句”、“总结句”应引起注意。议论性、说明性文段也存在着遵循总分(分总)、总分总式这种情况。

⑸议论性文段还存在着遵循逻辑顺序组段的方法。其一常见的为层进式(如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其二常见的是正反对比式,其三常见的是并列式(分论点并列或论据并列)。

⑹说明性文段还存在着其它组段方法。其一是按空间变化(如按事物的组合顺序或观察的先后顺序),其二是按时间变化(即事物形成过程),其三是按操作流程(即实验的过程顺序)。

总之,把握不同文体文段组织方法,有利于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迅速地分析或概括。

 

巨东涛

【高考语文阅读题概括方法浅谈(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浅谈高考阅读题的解题原则与答题策略04-14

语文高考,怎样做好阅读题(网友来稿)04-14

逐步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案例与反思05-03

浅谈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方法(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质量04-14

《议论文阅读分析》之概括论点、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论证思路教学设计04-14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一04-14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三04-14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四04-14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的四化教学(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