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2-04-14 18:23:2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检测

(1)、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参考答案.A(缒:zhuì)

(3)、 参考答案B

(4)、参考答案:若A.像 B.假若、如果  C.你

夫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

微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 A.往,到 B.的C.代秦军

焉 A.助词 B.何,为什么 C.哪里 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

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    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                 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

(2)特殊句式(3种)

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

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合作探究

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2、导学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3、导学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2)、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解析:临危受命

 ①、“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导学第三段

(1).重点句子翻译:

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链接: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第三段大意:说退秦师

1、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⑥. 阙秦以利晋

或者: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2、“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或者: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限时训练】

一、课内训练(略)

二、拓展练习

1、D (“田”指祭田)

2、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

3、B

4、C

5、A

6、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略)

二、合作探究

(一)、第四段:迫晋退兵

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二)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一层: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第二层:亡郑无益于秦

第三层:存郑无害于秦

第四层:亡郑有害于秦

第四段:晋师撤离

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附:

郑君 

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佚之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2、 课外迁移 (略)

(五)1、伏笔与照应得当。

2、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3、叙事详略得当。

【限时训练】

(一)课内训练

1、答案: D.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左传》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的史实,不含战国时期。

7.B, “部”在句中为统领,指挥。

8.C(A.第一句属燕王之事;B.第二句非铁铉之事;D.第二句主要说明惠帝对铁铉的表彰。)

9.C(赐字“鼎石”,与封铁铉为山东参政不是同时发生的事情,且封他为山东参政也不是

太祖在位时发生的事。)

10.(1)译文:所以趁着大败李景隆的锐气,竭尽全力攻打,希望一定能攻打下来,却竟然被铁铉等人挫败。(5分,“乘”“期”“拔”“为……所”各1分,大意对1分。)(2)译文:燕王登上皇位后,将铁铉抓至京城。铁铉背对着燕王坐在朝堂上大骂。燕王让他回头,他始终不回头,最后就在闹市上被磔裂而死。(“执”“ 反背”“ 回顾” “遂磔于市”句式,大意对1分。)

(二)拓展练习(略)

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 300 字左右。

 

扬帆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08-25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03-09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