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世说新语》《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时间:2022-04-14 18:50:2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21.《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

难点:辩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课时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总结交流学习方法。

开学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你们是不是已经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呢?是不是都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了呢?能不能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共同交流,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改进学习方法。

2.导语

今天我们所要共同学习的也是有关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一些观点,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你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二、正课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语调的错误。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弄懂每个字词的含义,不懂难懂的可向同学或老师质疑。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分组讨论)

4.串讲全文,对学生的翻译加以点拨。

三、小结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区别,如果用现代的意义直接翻译,就会造成误议。如“时”,经常,不能译为时间。“厌”,满足,不能译为讨厌,有些通假字要读本字音,如“说”同“悦”,

四、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考查重点字句的翻译。

三、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请举例说明

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

“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四、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学习体验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哪些观点内容使你收益最大,谈谈你的感想。

2.与课文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如何改进?

3.你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建议吗?试谈谈。

六、作业。

22.《世说新语》二则

刘义庆

教学目标:

1.教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守信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方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期行》

一、导入

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聪明的典范,如四岁作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的宰相甘罗等,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这样一位古代少年,他就是《期行》中的元方。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分角色朗读,教师加以指导。

4.复述课文

可由四人小组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

三.疏通课文

1.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语句记录下来。

2.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五.练习与探究

1.“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怎么样的人?如果说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2.元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你是如何评价元方的。

第二课时

一.诵读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得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语句记录下来。

2.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3.复述课文

(1)学生表演性复述

(2)教师复述

三.探究性学习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前后各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2.《乘船》与《期行》都涉及到守信这一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守信”的?

3.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四.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

-

23. 伤仲永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3.提问:请归纳文章的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贪其利不使学。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4.木兰诗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能有节奏地诵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和优美。

3、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赏析人物形象。

2、对偶和互文的知识以及一些生僻字的认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试串译课文,解决生字词。

2预习课后练习二,与同学们交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串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2分钟)

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文本疏通,整体解析。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不懂的生字词。(5分钟)

2朗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有节奏,声音响亮。

A:指名读,B:集体读。(8分钟)

3、课文串译。(12分钟)

4再读课文,思考:(8分钟)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合插图,说说全诗可分几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7分钟)

6、教师小结:略。(2分钟)

三: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继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这两种修辞手法

引入新课。(5分钟)

背诵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对文言和诗歌,背诵更是不二法门。上节课的背诵《木兰诗》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呢?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齐背……

问题探究,品读赏析。(33分钟)

1、文章开头从木兰的停机叹息写起,写出了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6分钟)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3节写了“东……西……南……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分钟)

3、第3节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5分钟)

(认识对偶,反复咏叹的修辞手法.)

4、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5分钟)

(认识互文的修辞职手法)

5、试列举课文还有哪些修辞手法.(5分钟)

6、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7分钟)

7、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3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通过种种艺术手法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布置作业:(2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5.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难点:诗中意境的体味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杂诗》

1.作者简介

2.解题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3.内容分析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4.小结。

二、学习《夜雨寄北》

1.作者简介

2.内容分析

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潇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

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像: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像日后重逢之时,与亲人共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心灵的孤寂与痛苦。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余味无穷。

3.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游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结合,把现实与想象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作者简介

2.解题:

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3.内容分析

一、二句:交代与友人握别的时间、地点、表达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心情。

三四句,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4.小结。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与“初唐四杰”

2.内容分析

首联点出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诗人出于对朋友的依恋和关心,借描写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在展现雄浑开阔的境界中隐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写劝勉友人,不作哀伤之别,同时也是自勉,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颈联抒写真挚的友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朋友而伤感,因为同高水远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

语言形象凝炼,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伤感,代之以豁达的感情,给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劝友人要心情舒畅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3.小结。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用质朴的语言写壮阔的胸襟,于质朴之中蕴含警策,在豪语之中含关怀体贴,读来亲切感人。

三、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2.内容分析

首联:直抒对二十三年来被朝廷“弃置”在“凄凉”之地的愤懑与苍凉。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

这两句是承诗人白居易诗尾“二十三年折太多”而来,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之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颔联:借用典故,表达对亡友的悲痛和岁月蹉跎的感慨。

借用两个典故,暗示因贬时间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主生的生疏,怅惘心情及对当时生活的不满。表现了诗人地分复杂的心情。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示坚信新事物终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这联突然振起,一改忧伤低沉情调。

尾联:照应白居易赠诗一事,表示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同时也是激励友人。

此诗是诗人二十三年来被贬生活的总结,也是诗人对友人赠诗的一首和诗。表达了诗人虽被贬多年,但仍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引用历史典故贴切,是本诗的一个成功之处。巧用对比,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事物之中,创作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本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之中见豪放。

四、作业

 

韦一航

【《论语》《世说新语》《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伤仲永课文的教案设计08-26

《伤仲永》 说课稿(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伤仲永》说课稿05-07

伤仲永说课稿03-04

伤仲永说课稿02-06

《伤仲永》说课稿10-27

《伤仲永》说课稿06-27

伤仲永教案09-15

伤仲永教学反思04-22

《伤仲永》教学反思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