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2-04-14 18:52: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两首:氓(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氓(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学习《诗经》的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4、 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教学重点:

1、 反复吟咏,体会感情。

2、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3、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1、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2、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第一节

一、导入: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二、关于《诗经》 :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2、组成: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联想)。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4、语言形式及结构:

《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5、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诵读课文:

 1、正音:

氓             蚩蚩            匪          淇

   愆期           将子无怒        垝垣        涟涟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以我贿迁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咥其笑矣        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A、学生朗读。 

B、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恋爱时期,旷野郊外,废墟墙头,有位姑娘,翘首期盼,不见爱人,焦急  

烦躁,泪花飞溅;爱人突现,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高声欢呼。所以,前句

要读得慢重低,后句要读得轻快高,女子对爱情的痴情陶醉,一读了然。)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倾诉苦水,起调“矣”字宜重而缓。)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复年复,怨情顿生,“矣”字语气加重,语  

调升高。)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拳脚相加,家庭暴力,女子内心由怨生恨,“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女子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感情抒发达到高潮,朗读时“矣”字高重到了极点,可谓大放悲声。)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静心反思,感慨万千,情绪由激动转为平静,“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一个感叹号,包含了痛苦、伤心、绝望、无奈、怨恨……该何去何从呢? “算了吧”,果断退身,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故宜读得高而重。)

六个“矣”字传万情,读法各不同。 

  四、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女子思念恋人,两人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及其决心(赋、比、兴)

3、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悔恨、沉痛         清醒、冷静 

手法  赋                  赋、比、兴          赋、比、兴             

五、第一节的学习:

 1、重要词句的讲解:

 2、释疑:

 A、在第一节中,诗作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蚩蚩”,忠厚老实。 

C、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

D、试想女主人公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男主人公有怎样的表现?婚事是否谈

成?

生气。 

谈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E、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女主人公: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F、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有什么样的表现?  

        登上倒塌的墙,遥望住在“复关”的男主人公,当没有看到男主人公时  

“泣涕涟涟”;见到之后“载笑载言”。 痴情、天真、活泼、热烈的姑娘跃然纸上。姑娘的表现足见其对男主人公的思念及深情。 

G、“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

  借代、对比。

   H、一二节诗作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赋

I、结婚前男主人公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对婚姻郑重其事,认真。

六、背诵前两节。

                        第二节

一、复习《诗经》有关知识:

二、复习前两节重要词句:

三、背诵前两节

四、讲解后四节重要词句:

五、释疑:

   1、第三节诗中,诗作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怎样理解该表现手法的运用?

比、兴、赋。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的爱情生活;以斑鸠贪吃桑葚昏醉喻指女子不要为爱着迷。这是“比”;先言斑鸠贪吃桑葚昏醉,引出女子不要为爱着迷,这是“兴”。

2、女主人公对天下所有女子发出什么感慨?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产生了男女不平等现象。《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4、第四节诗中,诗作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又怎样理解该表现手法的运

用?

         比、兴、赋。

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因“氓“变

心女主人公痛苦的婚姻生活,这是“比”;先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发下文女主人公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是“兴”。 女主人公被弃在回娘家的路上,见到浩浩汤汤的淇水,这是实写眼前之景,是“赋”。淇水,这一爱情的见证,不禁勾起了她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回忆,更多的是此时孑然一身再渡淇水的落寞,心中难免像水花溅湿了车的帷幔一样,所以这句又运用了“比、兴”手法。

  5、分析“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  

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6、既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兴手法,那么它与哪句相照应?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7、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8、婚后女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她为何被弃?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靡室老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被抛弃的原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9、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咥其笑矣 

10、面对被遗弃的现状,女子表现是怎样的?

怨恨男子不信守承诺,始乱终弃;并对负心的丈夫提出控诉,决绝分离。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暗含什么意思? 

比、兴。

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

极限,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

12、结合全诗,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勤劳、任劳任怨、坚强、刚烈 

 六、拓展

1、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

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

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

个人了。 

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

寻味。

2、对比手法的运用:   

男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忠厚老实-喜新厌旧);

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对婚姻的态度形成(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温柔软弱-清醒刚烈)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

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在恋爱中的不同遭遇形成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把男子负心背义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突出,从而更突出了

女子的怨恨和控诉。

 

王斌

【《诗经》:氓(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氓》教案03-08

诗经氓说课稿05-07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氓》教学设计03-04

《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氓》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04-14

氓 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一必修三)04-14

《诗经》两首:氓教案03-04

李商隐诗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3-04

高一必修荷花淀教案设计03-04

《诗经》两首之《氓》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