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9:01:2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

前言:这堂课是对半学期以来有关课文的总结和研究。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把有关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分析。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并且要进行有深度的分析。经过思考,我利用网络解决了资料收集的问题,利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解决了分析归纳问题。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与任务

1、 学习目标:

(1) 在本学期所学的古代诗文基础上,了解“秋”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来由。

(2) 体会中国古典文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3) 了解意象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 学习内容与任务:

(1) 整体把握本学期所学古代诗文中“秋”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2) 上网搜寻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书评或论文)或搜寻包含“秋”的意象的古代诗文,简要评述“秋”在所选诗文中表达的情感。

(3) 在(1)(2)的基础上,讨论总结出“秋”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4) 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简要分析“悲秋”的原因。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授课对象为我校高二理科班学生,语文成绩在年级中属中等水平。

2、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在形象思维方面表现一般。

3、 在语文学习上有一定积极性,能够在课前进行简单的预习。

4、 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通过协作讨论解决问题。

5、 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搜索、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简单问题。

三、 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 学习环境选择:

在学校WEB教室,利用校园网和Internet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以POWERPOINT课件。

2、 学习资源类型及简要说明:

(1) POWERPOINT课件。教师自制,与自制WEB网站链接,出示讨论的主要问题和一部分材料。

(2) 教师自制WEB网站。用网络门户的形式,链接Internet上有关的资源,并提供部分网上没有的关键内容以及课堂讨论的问题。

(3) 学校WEB讨论版。BBS形式,学生可自由发帖,教师进行管理。

(4) Internet上的有关资源。

教师提供:

http://www.cnm21.com/Kultur/yywh_027.htm

http://zuji.51.net/by/bqqh.htm

http://www.guxiang.com/xueshu/others/wenxue/200106/200106280010.htm

http://home.jxdcb.net.cn/~caohui/gdwx.htm

………………

其他相关资料由学生自行搜索取得。

四、 学习情境创设

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问题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五、 学习活动组织

六、 1、自主学习设计:

学生浏览教师自制WEB网站的问题和有关内容,并在Internet上搜 索有关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并进行个别指导。

2、协作学习设计: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讨论后的结果发送到课堂讨论版上,教师进行评点。

七、 教学过程及结构流程设计:

1、 导入:

提出问题:(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大量的中国古代诗文,在其中很多篇里都出现了“秋”的意象。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具体有哪些篇目?

提示:所谓“秋”的意象就是指“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事物在诗文表达情感时起到了直接作用,不是仅仅一个“秋”字。

明确:本学期学过出现了“秋”意象的篇目有:《沁园春 长沙》、《湘夫人》、《长歌行》、《琵琶行》、《山居秋瞑》、《登高》、《雨霖铃》、《一剪梅》、《桂枝香 金陵怀古》、《声声慢》、《秋声赋》、《赤壁赋》

(POWERPOINT课件出示)。

(2)请你再次体会一下这些诗歌的各自的感情基调,是欢乐的、高亢的、昂扬的、闲适的,还是悲伤的、凄苦的、幽怨的……?

明确:除了《沁园春 长沙》奋发昂扬、《山居秋瞑》闲适恬淡,其他的诗文都表现出了幽怨悲哀的情绪。

教师引导:我们刚才已经回顾了本学期所学的包含“秋”的意象的古代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发现其中绝大多数诗文都表现出了幽怨悲哀的情绪,那么其他包含“秋”这一意象的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呢?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又有何象征作用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简介教学网站。

今天我们上课用的教学网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栏目:

研究探讨:这一栏目中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

相关资料:这一栏目有两个子栏目,“诗文赏析”和“论文资料”。“诗文赏析”中有对一些包含“秋”的意象的诗文的分析鉴赏;“论文资料”中有几篇论述这一问题的论文资料。

诗文站点:这一栏目中提供了几个Internet上比较好的诗文站点,同时也提供了几个搜索引擎的链接。

课堂讨论:点击即进入我们的课堂讨论版,大家可以在这里发帖交流。

3、研究探讨。

(1) 提出要求:在下面的时间里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上网搜索前人对古代诗文中“秋”的意象的论述,或者搜索包含“秋”这一意象的古代诗文,并用简短的说明这一诗文的感情基调及“秋”这一意象在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最后把你们讨论的结果或查找到的资料发送到我们的课堂讨论版上(提示学生可以进入高三学生正在讨论杜甫《秋兴》的课堂讨论版)。

(2) 学生上网搜索、浏览,小组讨论;教师个别回答问题,通过讨论版了解学生进度。

(3) 教师根据学生发帖质量进行判断:如果学生找到了相应的资料,对诗文的评述也正确,基本能够得出“秋”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一般表达一种凄凉萧瑟、幽怨悲哀的情绪,则直接进入(5);反之则进入(4)。

(4) 教师以“诗文赏析”中的曹丕《燕歌行》为例进行讲解。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谦谦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

《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七言之便当和容量来写秋景。头三句浅显流畅,概括秋之特征:风萧瑟、天气凉、草木凋、露为霜、雁(燕)南翔,这组景物集中地描摹,使秋景以“典型”面目在诗里展现。第三句绘景之余,顺便以燕(雁)知返以兴起思念。第四句一笔点睛:“念君客游思断肠”--妇人思念远行丈夫。作者还在前面“典型”秋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衬以凄凉的夜景,“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这就使人物的思念活动产生于十分 “典型”的环境中了。然后抓住女性之特征: “短歌微吟不能长”,既突出了声调的短促纤弱,又表现了微吟短叹远未能排遣哀思。突出了“典型环境”中物我感应关系,将典型情绪和典型环境融为一体。

曹丕首提“文气”说,此诗音韵和谐,气韵流畅,一气呵成。抒情鲜明爽朗,写得浅显清丽,体现了古诗开始转向文人诗的华美,所以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其要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教师提示:这首诗中以秋天之景来创设一种凄苦忧伤的情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对诗歌情感的表达起了关键作用。“秋”的意象在这里是悲伤凄苦的象征。

总结:“秋”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是悲伤、凄苦、幽怨的象征。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所谓“悲秋”。

4、深入研究。

(1)提问:既然“秋”的意象是悲伤凄苦的象征,那为什么《沁园春 长沙》却奋发昂扬、《山居秋瞑》却闲适恬淡呢?是不是“秋”的象征意义在这两首诗里有所不同呢?

提示:在讨论《沁园春 长沙》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里的“独立寒秋”仅仅是在说明写诗的季节吗?

而在讨论《山居秋瞑》时,要抓住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在表达闲适恬淡的隐居之情时选择了“秋瞑”,而不选择同样美丽甚至更加美丽的“春瞑”、“夏瞑”,还说“随意春芳歇”呢?

(学生分组讨论,既可在讨论版上书面作答,也可讨论后口头发言)

(2)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

“秋”的意象在这两首诗里依然是凄凉萧瑟的象征,而之所以这两首诗的情感没有表现出凄凉萧瑟,正是因为两位作者巧妙的利用这一意象来反衬了自己与之相反的情感。具体来说《沁园春 长沙》中的“寒秋”指代了当时还很严峻的革命形式,而在这样一种萧杀中,作者仍看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勃勃生机,两相对比,体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全诗的感情基调更显奋发昂扬。《山居秋瞑》中作者要表达的是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满足,“秋”本是悲伤凄苦的,可作者的笔下山中秋天的傍晚都已让读者感到如此清新可爱,心驰神往,已经忘却了春天的离去,那么,山中的生活又有何时不让人向往呢?

自古以来这样“反用”“秋”这一意象的诗文还有不少,比如“诗文欣赏”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一诗,大家可以在课后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5、“悲秋”成因:

(1)教师整理归纳学生讨论过程中有关“悲秋”成因的论述。

(2)浏览课堂教学网站“论文资料”栏目中有关资料。

《自古“悲秋”为何因》、《千古秋诗咏悲喜》、《试谈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怀》、《悲秋:中国古典诗学研究》、《郁白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等。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3)教师总结:

①从生理上来说,秋天人容易感到身体不适,情绪低落。

②万物凋零的景色、萧瑟的秋风容易引起人们的凄凉、悲苦之感。

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象征肃杀。

④最重要的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是间接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秋色自然成了表达一些不便直言的忧伤悲苦之情的最好象征。

6、结课

“悲秋”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载体,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周围,其实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愁”字的结构、又如“对待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

而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悲秋”对应的情感特征“伤春”,我希望大家在课后按照我们这堂课所用的研究方法,对这个问题作个探讨,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发送到我们的课堂讨论版上。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3-04

童诗教学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秋魂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秋词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