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第二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9:09:2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第二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导语:  学生背诵3-6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春》第二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刚才老师利用课下时间看了一下大家的作业。大部分同学都有画出五句以上自己认为较美的句子,也有的同学画了几个疑难句。我们同学做得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为所画的句子写出一些感悟或体会。但我想大家一定是认真做了,可能是“难以言传”,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把我们所读到的优美的文字找出来一起来欣赏,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探讨,也正如陶渊明的两句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板书),下面老师就来为大家分配任务。

探究: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段文字,任选其一作为赏析对象。大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使用、个别字词的运用、描写方法等方面出发去赏析。当然还有疑问的地方也要提出来。

合作:四人一小组,一人发言,一人做记录,另外两名成员一位做补充发言,一位做辅助记录(不仅要记录本组的发言内容,还要记组员发言时大家帮助你们补充的内容),下面就开始,给大家十五分钟时间。

   

赏  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其不知不觉出现,表明春草的活力)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子的后面,强调了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特征。可爱之极-触觉、视觉。   “钻”又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     (炼字艺术,推敲的故事、一字之师的故事)

疑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定语后置,有强调作用,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为什么不说“小草悄悄的从地里长出来”而说“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

赏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则通过小孩的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补充:运用叠词,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这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盈、活泼。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用对偶写出了春风春草的特点和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恣态。

师:(有“百般红紫斗芳菲 ”的意味。)

杜甫的“繁花容易纷纷落,嫩蕊容易细细开”与此句拟人手法的运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写春花,用“火”、“霞”、“雪”来比喻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使人联想到火的炽烈、霞的绚烂、雪的高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引起读者对这些美好事物的联想)。

写地上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散:写出花多,眨:写出花和草颜色对比中花的鲜亮;“像眼睛,像星星”,使人仿佛看到了遍布草丛中的野花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时隐时现的动人情景。)

疑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为什么说蜜蜂“嗡嗡地闹着”而不说“嗡嗡地叫着”?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写出了蜂鸣蝶舞的盎然春景,也衬托出花的多、花的艳、花的香。

春花图,桃花、杏花、梨花“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得特别形象。可明明是在写春花,为什么“闭了眼,树上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补充: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生生的小精灵,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 引用,典雅多文。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比喻,写春风之柔、暖(触觉)。

喜欢春风图,因为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让我们来感受春风。“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春草

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是从嗅觉的角度写;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是听觉。

喜欢春雨图,“春雨贵如油”,文中写到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生动地表现出春雨又细又密还很亮的特点。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形象写出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被春雨洗礼后,非常干净,绿得发亮(亮晶晶)。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织:与细丝比喻照应,写出了雨密由,展示了春雨的形状)。

疑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笼罩,烟笼寒水月笼纱的意境)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板书设计:

                         春   

                                 --- 朱自清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排比                   叠词(嫩嫩的 绿绿的  偷偷的)

             拟人                   炼字(钻  闹  织   笼)

             比喻                   衬托(侧面描写、“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

轻风染绿嫩柳,暖阳催开娇花,看远山含情人欢笑,听莺歌燕喃水丁冬,让心儿在无边的春色中慢慢沉醉,朱自清的《春》把我们带入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春,本来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春天的特色,满怀赞美、热爱之情,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活灵飞扬、生动曼妙的江南春景图。

 

文章结尾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的最后,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朱自清笔下的“春”,仅仅是季节之春吗?我想还有人生之春!从而把写实和写意巧妙融合。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它与美,与生机,与生命,与希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韩雪

【《春》第二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第二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世说新语》03-08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04-14

《春》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4-14

语文版九年级必修《订鬼》教学设计03-08

春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春望》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通用14篇)03-03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语文版高二必修)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03-04

语文版必修三《八声甘州》教案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