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评价

时间:2022-04-14 19:42:2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评价

              

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评价

                         

                     姚 侃

   男,1944年12月出生。语文专业,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教学科研代表作有《论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教学》和《从(学记)看我国古代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返回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指向它、实现它。导学式教学更为强调目标的科学性,要求教师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同时有意识地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加以评价,以便适时调整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往往呈自在状态,不少教师常常是将教学活动的阶段性终端状态作为教学目标,他们往往不具备在教学过程之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自觉意识,而是如俗话所说的“泥萝卜,揩一段吃一段,吃到哪里算哪里”。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由于没有明确的预期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评价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往往不是依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是依据传统的经验模式,因而这种评估也不可能是精确客观的。

    导学式教学研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使我们的教学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避免以往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与各科教学的实际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体系以及对各科教学具有普遍意义的目标评价系统。

一、对目标与评价的理论认识

    1.关于目标的本质、价值和功能。

    从一般意义上说,目标规定了人类一切有意识活动的基本行为取向,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学目标就是一切教学行为的最终取舍依据。教学目标的本质就在于其作为教学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的不可取代性。所谓不可取代,并不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所有教学行为规范与准则的全部,这里仅仅是强调教学目标在决定教学行为的取舍上的唯一性。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做好还是那样做好,这样做为什么好,那样做为什么不好,对于这一切我们就必然没有评判的客观依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教学目标是我们决定教学行为取向的规范和准则。

    从教学论的层面分析,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其一是体现在我们对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目的性的理性思考上。教学活动作为教学双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般来说,教学程序是可以预设的,教学效果也总可以预测的,教学目标当然也就应该是可以预定的。换言之,教学过程不应该是自在的和无目的的。但是,过去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都没有能将其与明确的教学目标联系起来,而是把教学目标看做是教学过程中不期而然的结果,并没有将教学目标当做是统辖教学过程的关键。我们认为,只有把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关系理清调顺,把教学目标提高到实现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目的性的理性高度来认识,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其二是体现在我们对教学活动必须和可能达到的程度与境界的把握上。教学活动必须达到的程度,这是教学目标的现实价值,它体现着我们对教学活动的质和量的规定性;教学活动可能达到的境界,这是教学目标的潜在价值,它体现着我们对教学理想的追求,这种追求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随着可能性不断向现实性的转化而不断提升,因而是无止境的。以上我们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两个层次上概括了对教学目标的价值的认识,我们认为,只有在这些层次上充分认清教学目标的价值,才能对其功能问题有更全面和透彻的理解。

    对于课堂教学目标功能的认识,一般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教学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而我们在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除了充分肯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操作意义外,许多教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概括起来说,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第一是目标的导向功能。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首要意义就在于目标标定了教学活动基本进程,具体说是既规定了教师教的流程方向,也规定了学生学的行为走向。第二是目标的激励功能。明确的教学目标建立后,这个目标就是衡量我们教学双方达标程度的标尺。明确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引力,教学运行状态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是教学行为的动力,而达标以后的成功体验则是追求新目标的持久激励。第三是目标的评价功能。教学目标一旦确立,本身就负载着检验教学过程的功能。这种检验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检验并校正教学进程的走向,二是检验并促成教学内容的达标程度。无论是哪个方面,这种依据教学目标的检验都是最终评价教学效果的硬标准。我们认为,具有了上述三方面教学目标的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作用,才能科学地构建导学式教学所必需的教学目标体系。

2.关于评价的依据和作用。

    评价是指对教学成效的评估,依据只能是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由于课堂教学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这些目标也有层次的高低,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能并不与教学的自然进程同步。有些目标可以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圆满达到,有些目标可能要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教学时间才能达到;有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就能达到,而有些目标可能还需学生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才能达到。面对这种种具体特殊的情况,我们在评价时就只能把握其共同之点,即不是看所有目标的最终达成状态,而是看当前的目标达成度。所谓达成度,是指确立某个教学目标后,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测评达到这一目标的程度,由此明确教学现状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为下一步教学指明方向。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成效的有效依据。

    对课堂教学成效进行评价,当然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总结前一阶段的教学情况,更重要的在于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依据目标的达成度,我们可以对教学进行定量的和定性的分析,这种归因分析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校正我们的教学行为:一是校正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使之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校正教学目标本身,即适当调低那些大部分学生虽经努力仍难达到的目标,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适合绝大多数学生。

    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评价是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目标为评价提供了尺标,而评价又为调整目标提供了依据。可以这样表达,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就是由目标到评价再到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目标和评价各自发挥其对于教学定向和反馈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二、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多重的,教学目标是多向的,借助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就必须首先整合目标自身,构建层次清晰,定位准确,职责分工明确而又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教学目标体系。

     1.从纵向发展看,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分属于三个不同的作用层面(如图表所示)。

    (l)直接的操作目标。

    这是学习目标,是指与各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与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相一致的目标子系统。第一层面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实用性是说这一层面的子系统的构建总是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教材的需要,因而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而操作性则体现着教师设立这一层面的子系统的直接需要,同时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操作的直接依据。这一层面的教学目标子系统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跳跃性。灵活性是指这一子系统内部各具体目标与学生实际及教材实际的对应选择上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跳跃性是表现在这一子系统内部各具体目标在教学流程中并非简单承续或延续。

    (2)间接的养成目标。

    这是素质目标,是指与各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相关联,但并不直接作用,而是反映第一层面目标子系统的内蕴,最终由课堂教学中量的积累到学生自身质的飞跃的目标子系统。第二层面的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与稳定性。超前性是指这一层面的目标号系统必须以第一层面的目标子系统为依托,同时又超脱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作为第一层面目标子系统的终端归宿,显示着由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到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更高要求。称之为间接目标,是因为这一层面的目标子系统中的具体目标是无法由单课教学或单科教学完成的,这一目标号系统对于学生的作用是长期和持久的,其基本要求在较长的时期内也往往是相对恒定不变的。

    (3)教学的终极目标。

    这是就整个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言的,终极目标就是我们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按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人、塑造人。终极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子系统的最终归宿,同时也是我们衡量目标子系统定位是否准确,配置是否合理,构建是否科学的最终标准。

    2.从目标子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上看,我们认为第一层面的目标应包括以下组成内容:

    这里的“教材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利用教材组织教学的起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是派生性目标,是着眼于学生掌握教材并利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这两个目标既与各科教学的具体教材内容相适应,又是相互制约的。而目标内部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之间也是互相渗透的。

    第二层面的目标构成如下:

    间接养成目标由“思想目标”、“品质目标”和“情感目标”三部分构成,而每一部分又由若干项更具体的内容组成。在这一层面的目标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构成元素之间也存在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关系。同时因为这一层面的目标是超越具体学科的具体教学的,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也存在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政治课教学更侧重思想目标,但并不排斥品质目标和情感目标;艺术类课程更侧重情感目标,而同时也应对另两个目标有所要求。

    第三层面的目标构成如下:

    我们认为,将课堂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作用层面来认识它们各自的功能,同时又将这三个层面的目标与更具体的目标元素组合起来,构建成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不仅标志着导学式教学研究的深化,而且体现着对课堂教学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同时还反映着社会发展对教学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针对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其达成度的评价方式及其意义和作用必然也不相同。其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

    1.关于评价方式。

    (1)即时评价。即时评价是针对直接的操作目标的,这一层面的教学目标直接与教材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联系,主要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目标的达成度随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练习进行,结果可以及时地反馈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这种即时评价还可以通过阶段性测试进行,教师可以借助评价结果较准确地掌握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2)中期评价。中期评价是针对间接的养成目标的,由于这一层面的目标具有达成的长期性和综合性,所以其评价不适宜用即时评价的方式。所谓中期评价,是指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习的总成果评价,是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综合测评。中期评价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有联系但又有根本的区别,学业成绩固然是学生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部分,但绝不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部,要切忌以学业成绩作为中期评价的唯一依据。中期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操行等级的评定,以教师给学生写评语及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为主要形式,其评价的结果可以成为学生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

    (3)终端评价。终端评价是针对教学的终极目标的,这一层面的目标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同时还体现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渗透着社会的教育质量和人才的评价标准。终端评价是学生完成初高中阶段性学习后的最终评价,是对学生在初中或高中学习阶段的发展情况的总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在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或走上社会后继续学习的潜在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这一评价往往通过毕业鉴定的形式。它既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更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因而其结果对学生自身、对学校和对社会都是举足轻重的。

    2.关于评价作用。

    上述三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教学活动各具不同的评价作用。即时评价的作用在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通过教学方案的调整达到校正教学操作目标的目的。中期评价的作用在于指导调整教学思想,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否全面提高,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端正。各科教师不能仅仅注重于自己一科教学的内容,而应对学生全面关心,特别要注意将学生素质的养成目标有机地结合到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去,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本科知识的学习,既实现直接的教学操作目标,又圆满地达成教学的间接养成目标。教师教学思想的调整同时又作用于间接目标的校正。终端评价的作用在于引导我们通过对教学“产品”的评价来反思并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期中教学现状的总和,这种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对于学校教育的需求,只有通过终端评价来检验,而终端评价本身则触发我们对教学模式的反思,从而摒弃教学中不符合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东西,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更符合科学性。

    3.关于达成度的评价模式。

    对于各层次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经验模式和理想模式。

    经验模式即以大多数学生都达到目标为评价的基准尺度,经验模式是我们衡量具体学生对某个目标达成程度的常用手段。每个学生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班级集体中,这个学生对某个目标的达成度就只能以这个集体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程度来衡量。在一个学习集体中,少数人能超前达成目标,少数人不能达成目标,大致上呈正态分布,这是正常的,所以说经验模式是我们评价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有效方法。

    理想模式是以学生通过努力应该或可能达到目标为评价的较高尺度。理想模式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的估价,这种评价模式不完全基于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而是考虑到学习活动可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因而理想模式的评价具有较高的要求。这种较高要求的评价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而对于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又必须注意适度,不能要求过高或操之过急,否则将可能适得其反。

    这两种模式在评价中可以交替使用,有时对于不同情形的学生可以视其学习状况分别使用。

四、结论与思考

    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评价涉及课堂教学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规律,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组织教学,可以使各科教师更清晰地认识本科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使全体教师在教学中增强育人的意识性,可以使我们在评估教学成效时有更加客观、科学的依据,可以使我们将评价的结果有效地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去,以促进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在研究中,我们觉得下述两点仍然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深入探讨,以求得到更好解决的问题:

    1.怎样处理好不同层面的目标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有机渗透的问题。特别是终极目标的要求如何体现于操作目标和养成目标,而养成目标又如何渗透到操作目标中去,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怎样处理好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根据教学实际相机适时地调整目标的问题。目标是既定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必须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动态的,且教师发现预设目标不适合学生实际时就应相机而变,只有变通灵活的目标才能体现目标的自身价值,同时也最能见教师的功底。

【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评价】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评价心得体会08-17

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网友来稿)04-14

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自查报告04-22

课堂教学评价心得体会13篇11-04

最新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研究05-08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目标达标率(网友来稿)04-1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研究报告04-14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标准化 (教师随笔)04-14

目标话题作文12-18

目标迁移教学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