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类文体阅读 (高三备课资料)

时间:2022-04-14 19:38: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述类、实用类文体阅读 (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真题导练】

论述类、实用类文体阅读 (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2010湖南卷】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 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就在于,对工具合理性的关注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而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义之一就是体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本身对于价值合理性所作的追求。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3.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在四个事例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三个不一样的,只要结合文章的段落结构就能很快得出:一个是志愿精神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一个是对于个人发展层面的影响,于是这样就很容易得出B选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根据原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个就是我们通畅所谓的“细节+推断题”。第一步就是要定位原文,第二步就是要分辨种类,第三步要看这个选项符不符合文章大意的延伸。这些细节题中无外乎就是因果颠倒、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混乱等等一些问题,我们一一来验证。A选项说“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我们马上定位到文章第三段的四个社会作用,这就明确表示志愿精神具有公益性;然后文章最后一段中“正是自愿参与公益事业”同样也是说明“自愿、公益、参与”三个特性;最后第一段有关人文精神的表述,都证明A项正确。而B选项说“志愿行动使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这一句话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就说了“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并且在后面也提到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所以B选项的表述正确。在看C选项“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我们可以定位到文章第五段前两句“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于是“追求工具合理性”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所以C选项也正确。最后看D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向往”,我们立马就可以定位到文章的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在现代化进程……社会竞争状态加剧……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表现得日益突出”,于是问题发现了: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D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这就是“因果颠倒”的选项。

3.【答案】 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②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解析】本题是今年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道题其实就是一道开放的题目,考生可以畅所欲言。那么要问人的发展,考生可以就着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无非就是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所以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不是很大。

【技巧点拨】

一、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的阅读原则

1.要正确认知该文章阐述、说明、分析、辩驳、介绍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

样做,其中心意思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和写作的,并标示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2.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关注文中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消息的来源或依据、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插入语,并标注出来;要特别注意定语、状语和关联词语以及注释、说明等等。

4.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5.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解证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原与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

6.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以下的标志性词语在读文本时要圈住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表时间、数据、概况、修饰

限制、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表因果、转折、并列、

递进或分类分层、举例的词语。

二、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 阅读客观题的解题技巧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题,考查的目的主要是正确而准确辨识、判断、

帅选和整合信息,其客观题解题的主要方法是:“对号入座,参照比对。”

具体做法是:

1.通读原文

先仔细阅读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事、理、人、观点等。寻找文章的敏感内容,明确中心。

2.细读试题

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选择什么,从标准上看清是正选还是负选。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3.筛选信息

逐字逐句阅读选项,找出设题的角度和考查的信息,然后在原文中锁定选项内容所涉及的区间,并将有效信息标出、找准、找全并注明第几题第几项。

4.比较验证

把选项与在原文标注的同选项有关的有效信息结合在齐鲁,仔细比对、看看选项与原文有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句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肯定否定表述时是否变味,意义、性质或者本质是否改变,从而判断其正误。

5.筛选答案

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 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改变,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与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三、要明确客观题的设误点(设题陷阱)

  1.夸大或缩小事实(范围)。故意以部分代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

  2.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故意把没有某个意思说成了有某个意思。

  3.暗中更改,偷换概念。故意用其他概念置换原文中的概念,或混淆概念间的关系。

  4.以偏概全,超前肯定(推断)。故意把原文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做出的分析、认识、评价、判断等用全称的词(都、一概、绝对等)来概括,或将一些展望、推断、没有做出的结论变成一种现实。

  5.违背认知,混淆或然、已然和未然。故意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规律,打乱逻辑顺序,或者故意改变时间,即把将发生的(“或然”)、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者相反。        

   6.错位嫁接组合,颠倒(或重设)句间关系。故意把两个时段的研究和事实杂糅在一起、嫁接到一块;或者在因果(或条件等)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或条件等)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或者把这种关系的说成是那种关系的。

   7.言此与言彼,主要与次要。故意混淆原文的此处意思与彼处意思,或者将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混淆。

8.善于采用“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调”(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换说法,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点,断章取义)、“凑”(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的方式设误。

四、阅读简答题的答题指导

1.要明确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简答题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阅读简答题的设题一般紧扣词类文章的特点: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论等为主要内容,因此,此类文章的简答题考查特点往往是以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阐述了何观点、如果说明道理、怎样分析事实、如何辩驳旧说、介绍说明新论等作为主要设题点,要求考生读懂文意,准确把握文章论点和思路,属于“来料加工”题,考查准确辨识、判断、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况中心意思、分析概况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注意提炼、概况和转换一般论述类文章中所涉及的信息

(1)紧扣题意,选用恰当句式、适宜角度;

(2)有效利用文中重要词句进行有效的提炼、剪接、重组;

(3)把好角度,理清思路,明确信息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确认主旨,高度概况。

3.掌握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1)要点充足解题法

解答主观性的简答题,首先要看清楚该题的分值。一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做到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2)依文解题法(亦作顺“意”答题法)

近几年高考题中简答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应尽可能利用或摘录原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作答。尽量顺着作者之“意”,顺着文章之“意”答题,裁取原词原句作答。

(3)归纳重组法

有的简答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转述,最后做恰当规范的表述。

(4)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地解答题目。注意寻求照应,或从前因找后果,或由结论溯前提条件等。

(5)利用信息法

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 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题得信息,包括注解等,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总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拟答案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6)序号分条答题法

答案要标明序号,分条答题,注意字数要求,要点答完备;同时,用语要规范化,简明有条理,尽量用完全句,避免语病。

【真题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认识的突破,结果使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新高度。

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不解之缘:地质年代便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难免其片断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黑暗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源能量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chemosynthesis)生产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地球历史的85%只有前两类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大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四十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瞩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1.对“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质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质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转为对地下深入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原核生物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重新评价它们在改造地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B.将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极端条件下的地层,如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底层,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

D.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所以人们的研究只要深入到原核生物,就可以探寻出地球地质过程的机理。

3.(1)“有光食物链”与“黑暗食物链”产生的有机质有何不同?

  (2)为什么说“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谈谈你的看法。

 

木子妃

【论述类、类文体阅读 (高三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04-14

社科类文章阅读练习(备课资料)04-14

新课标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案 (人教版高三选修)04-1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社会科学类04-14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粤教版高三教学设计)04-14

透视人生类作文素材(一)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04-14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小说的鉴赏(高三备课资料)04-14

高考论述类阅读的答题思路与规范(陈祥书)04-14

散文、随笔扩展阅读(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