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的学习的尝试与研究

时间:2022-04-14 19:57:2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究性的学习的尝试与研究

 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与研究

探究性的学习的尝试与研究

【摘要】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教学过程的一种高智慧学习方式,它具有探究性、互动性、实践性、超越性等特征。探究性学习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创新性人才,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探究性学习操作体系,是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的突破口。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方式 创新 研究

  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接受学习有利于学习者便捷高效的掌握系统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但却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在抹杀着学生的创造力。传统教育非常注重接受学习,忽视探究学习,这种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实施探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多元化创新学习体系,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重点。近几年来,本人参加了丹阳市教科所的省级课题《初中综合活动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措施:

一、阅读方面:创造性地研究文章的内涵

  整体把握文章的文化内涵,是阅读文章的重要一步,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内涵。在阅读方面要创新:教师要打破以讲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在合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学;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要“教”。“教学生”“教自己”如何去研究文章。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文章的主题。要鼓励学生善于求异思维,要有挑剔的、批判的眼光,思维要活跃,要有大胆尝试标新立异的精神,要突破定势思维的束缚。教师对“想法多,问题怪,思维活”的学生要保护、引导、鼓励。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多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学习鲁迅的文章,不能只研究他如何对敌斗争,如何揭示国民的劣根性,还要注意文章所表现出的文化意味,对人性的分析和挖掘。鲁迅的大部分文章都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我们读鲁迅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而且还要让他们受到人文教育,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抛弃封闭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如在教《故乡》时,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既可引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智、热情,又要认识到中年闰土的麻木、愚昧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需要改革。中年闰土要香炉和烛台,是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佑上,这种封建迷信的思想要批判。

二、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一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探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探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探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上下功夫。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思路是:

  1、从抓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但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强化自我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课题研究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创设一种情境: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语文探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探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设情境应该是重点思考的一个内容。

三、教师角色: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这种指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研究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探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活动。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呢?

  1、引导学生选择课题:

    语文探究性学习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导,就应导在关键问题上。选择课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探究性学习不二定要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初中生的“课题”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差距,初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比如选《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研究》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

  2、引导学生设计方案: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探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

   B、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

   D、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

    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类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我们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多数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3、导在学生研究疑难处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主要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四、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探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探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将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可以到网上去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

五、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研究性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且具有深度

  1、查阅资料:

    语文探究性学习,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我到底要研究什么──术语的内涵、外延;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我从哪里开始研究起──前人留下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的内涵、外延、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就能判断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

    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如我们常听到播音员报道我国又与哪国建交,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如果提出一个问题,“邦交”为何不说“国交”呢?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是研究文献,查阅资料,找出例证,说明观点。

  2、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探究性合作学习形式,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探究学习中,既可以是两个互助组,也可以是四个合作组,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调动学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写小论文:

    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告诉学生“学术论文”的一般知识。然后布置一些切实可行的论文题目,如我在教《醉翁亭记》时,就结合本文的语言美,请同学组成四人小组,讨论醉翁亭早晚和四季景色之美,写出小论文,作出评价,因为贴近课文,学生感受较深,所以写出的小论文有较高的价值。

    中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并描述其成果的有一定学术性和理论性的文章,自然不能太严格,但我们必须讲明基本要求,让学生有“专业意识”和“学术意识”。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还很多,如社会调查、专题采访等。

    21世纪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目前教育界正在进行一场教育的革命:打破或抛弃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出一种以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为基本的学习载体;在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和心理体验的为基本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应该是语文教改的较好方式。

────────

【参考文献】

  1、安桂清 《研究型课程控微》《课程教材教法》 2000.3

  2、钟文芳 《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01.1

  3、霍益萍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4、李臣 《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梁晓芳

【探究性的学习的尝试与研究】相关文章: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师中心稿)04-14

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尝试论文04-14

《祝福》合作探究性学习流程(网友来稿)04-14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与对策04-14

《祝福》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网友来稿)04-14

理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04-14

研究性学习研究计划07-26

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网友来稿)04-14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泛化与对策(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