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 教学总结(高一必修三)

时间:2022-04-14 20:06: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实词推断 教学总结(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迁移式的推断是文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结合本册的文言文来看看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基本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 教学总结(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利用语法辨析。

    根据词语在文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而语法依据就是:句子一般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而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形容词和介宾短语充当。如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五十者”充当主语,“帛”充当宾语,自然“衣”作动词,充当谓语,是“穿”的意思。在“然而不王者”中副词“不”后的“王”活用为动词,意为“称王”。

(二)、利用结构特点推断

    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者相近(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知实词的含义。

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因为这是个对称性的句子,上下句可以参照解释,“据”与“拥”,词性相同、含义类似,“崤函”与“雍州”词性相同、含义关联,所以,“固”与“地”也应该词性相同、含义关联,所以,解释为“险固的地势”。“养生丧死”是“动宾+动宾”式的并列短语,自然,“生”“死”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而“丧”是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为……办理丧事”。

此外,本册的文言文中这样的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由对称性的句子,可以推知“出”和“下”的相反的含义关系。当然,在“圣益圣”与“愚益愚”也是结构相同词义相反的关系。

(三)、利用字形推断

汉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通过分析字的偏旁部首,大致可以探知字的含义。

举例 此处字义 部首 基本义 引申义

假舆马者 车子 车 车子 各种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石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 各种与石头相关的事物

假舟楫者 船桨 木 树木 树木或木器的名称

骐骥一跃 良马 马 一种家畜 各种毛色、体型、功用的马匹

金石可镂 用金刚钻雕刻 金 五行之一 尊贵、贵重、难得、持久、坚固、

颁白者 头发花白 页 人头,古“首”字 与头部顶端有关

合从缔交

缔结 丝 蚕丝 像丝的或纠缠在一起的东西或动作    细微,极小

(四)、联想已知推断

试题中常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其含义。

如对于2009北京卷“若真鄙儒也”的“鄙”理解,由初中课文“肉食者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及阅读该文的上下文,可以推知“品德低下”这个解释错误。

此外,我们由“弃甲曳兵而走”的“曳”是“拖着”之义,类比“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史李时勉传》)中“曳”的含义;也可以由“翼蔽沛公”中的“翼”的“象翅膀一样”之义,类比“云翼太祖”(2010年课标卷)中“翼”是“遮蔽”的意思。

              初探文学文本类探究性试题 

近年高考设题出现了探究性试题,它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1、运用所学知识探究

     例:在《祝福》中,有没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简析】  祥林嫂初到鲁家时,先是以第三人称视角的肖像描写,继而又从一个雇主的角度观察,两相照应。   

    【点拨】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用第三人称,近年来第一人称的叙述多了起来,较少见的是第二人称叙述。另一类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2、依据文本内容探究

     例:08年广东卷第18题: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简析】  “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点拨】  文本阅读要首抓文本内容,而文本内容的理解应本着整体阅读的原则。整体阅读主要体现在文本主旨、人物形象上。

     3、按规定的角度探究

阅读《谈作文》(朱光潜)后回答:请从如何成为一流作者、如何写出优秀作品两方面,概括小泉八云的例子所揭示的道理。

    【简析】  道理有二:要成为一流作者,必须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写作态度要认真,不能仰仗天资苟且从事;要写出优秀作品,必须咬文嚼字,反复修改。

    【点拨】  命题者规定的角度从文本中生发,类似于作文练习中的角度提炼,虽从思想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均可入手,但依然离不开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和整体阅读这两点。

     4、探究题干中关键词、疑问点

    例: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简析】  桑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更是作者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

   【点拨】  由点切入,放大内涵。首先是提炼出关键词、疑问点,其次是对其深刻理解,要求把握其所包含的所有信息点。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关键词、疑问点往往运用了写作方法或修辞方法。

    5、探究文本深层含义

    例:阅读《江湖苏轼》(余显斌《中国教育报》)后回答:历史上的苏轼是一个思想较为复杂的文人,作者为什么要赋予他“江湖”的身份呢?

   【简析】  作为文人的苏轼在坎坷的仕途中能够及时转换角色;苏轼的诗词歌赋使自然名胜增辉,尽显文人本色;“江湖”背景下的苏轼身处逆境,仍然保持节操,对现代人也有深刻的启示。

    【点拨】文本深层含义往往从文本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情感入手去探讨。往往要探究三类问题:景物的描写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叙事的基础上得出了什么样的哲理,人物形象塑造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意义和写作意图。

    探究性试题应试注意点:①对文本意蕴的发掘要深入。②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理解,不能脱离文本。文本的思想内容、结构安排、写作手法、标题技巧等问题的探究均是如此。③探究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应深入挖掘作品,调动已有的积累,多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④探究问题要有层次。即针对问题,要有明确的观点;要有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并有具体的分析;还要有规范的表达,有要语言点的意识。

拓展阅读

唐诗如瓷,宋词如纱

王婷婷

唐诗宋词,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打开一本唐诗集,仿佛走进了一座瓷器馆。高贵的瓷器穿越时空,静静展示它们的美。它们带着岁月的味道,什么都不能掩饰它们的光辉。无论典雅,活泼,庄重,灵动,都动人心弦;无论长短,都精致细腻。只有那样伟大的时代,才能造就那样伟大的美。

唐诗讲究对仗,讲究押韵,讲究形音意的统一;瓷器讲究形态,讲究对称,讲究形态花纹色彩的和谐。 

瓷器讲究好料,上好的泥料是千百年地质变迁土质沉积的结果。有了好料,想做什么,信手拈来,再细细地塑形,上彩,描花,精打细磨,直至烧出成品。唐诗也是文化沉积的结果,是反复推敲凝练的文学结晶。

唐诗和瓷器都讲究韵味,火候不足,意犹未尽;火候太过,犹显不及。只有炼成“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才是最佳状态。 

诗和瓷的灵感之作,是用料,手法,火候都恰到好处,仿佛无意之间,却又浑然天成。 

唐诗和瓷器,是中国人的哲学。无论长短大小,悲喜情仇,都不能失去分寸方圆。中国人讲究心有城府。城府,无论里面多么五光十色,表面永远整整齐齐;一首诗看来几十个字平淡无奇,意味却一延千里,像中国的象棋,尺寸之间的棋盘,承载着金戈铁马,平淡间,是杀气腾腾,气象万千。 

宋词是袅袅轻烟,是细语碎花吟,是一段闲愁,剪不断,理还乱,直触灵魂。无论远看近看,都是艺术品。红楼里面将纱窗的上品叫做软烟罗,因为用它们“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宋词深沉活泼,激昂伤感,大江东去,晓风残月,美丽的词牌名,在缥缈流动间。

宋词最初触动我们的,正是以它的柔软和伤感,及淡淡的情怀。宋词似乎更容易上口,更随意,虽然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它是中国的散文诗,是繁华之后的繁华,梦境之上的梦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宋朝这样雍容华贵的朝代,才能产生这样直逼心灵的作品。

很庆幸生在中国,继承了这样的文化,唐诗宋词这样的的美丽,足以让我们驻足观赏,至少值得每一个国人由衷的尊重。

(选自《读者》2009年第3期,有删改)

【导读】

文章构思独特,作者巧妙地把唐诗宋词类比成中国的瓷和纱,以瓷和纱的质地和意蕴形象地描绘出了诗词的底蕴和美感。本文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引用名句,增添了文学性。全文的描写使得结尾感情的抒发真挚朴实。

 

 

巨东涛

【文言实词推断 教学总结(高一必修三)】相关文章:

文言文实词推断法(网友来稿)04-14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网友来稿)04-14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网友来稿)04-14

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网友来稿)04-14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网友来稿)04-14

劝学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过秦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常见文言实词例析04-14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