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教师角色

时间:2022-04-14 20:27: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现代教师角色

王艳文

试论现代教师角色

                                                

    摘要: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需要教师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角色。教师不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的,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从学校教育工作的角度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关键词:现代    教师    角色    转变

    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教师角色是社会系统水平上的“特殊行为模式”,它是与学校教育结构相适的具有教育职能的职业角色。西汉扬雄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在我国古代教师角色主要是以教育者、传授者来出现的。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需要教师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角 色。教师不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的,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这就要求教师协调好各种角色的关系,履行好角色的职能。那么,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哪些呢?

    一、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

    教师是教育劳动的主体,是学校师生关系的主体。他总是要受一定社会的委托,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以知识信息传播为终结,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塑造成为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程和方式,乃至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体健康。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古话说得好,'正人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就要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人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要学生听师言,信师道,教师自身就需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这种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其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在孩子们眼里,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人,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乃至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教师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但用眼睛而且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都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个人品德的要求。今天要做好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传统美德,更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不仅表现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意志与奉献精神,在今天还应体现在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探索的自觉行动中,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教师的人格力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要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这样总的要求是要使教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二、学生集体的组织者

    学生集体形态从属于学校集体形态,是学校集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学校集体是通过班级、团队的组织关系而结成的共同活动群体,是有一定目标,成员心理上团结一致的集合体,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学生集体区别于学校非正式团体,它有一定组织机构和领导人员,组织机构和领导人员是学生集体的"灵魂"和核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其组织作用最基本的就是确定和实现学生集体的目标。为此,教师就要合理组织和使用人才,在集体中建立一定的管理系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心理气氛,并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建立健全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教师在学生集体形成之前,要进行"设计",形成观念上的蓝图,然后将其物化为现实的学生集体组织,并且要采取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学生集体影响每个成员。学生是现实社会的一员,既是学生,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感情,有个性。同时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发展中,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的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教师的组织,学生集体将成为一盘散沙。

    三、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促进者"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改造、塑造一个人,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以往的教育是以经济的增长为目的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由于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基础教育显然应该包括可能接受其他各级教育所需的全部知识……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方法是把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必不可少的一整套知识和技能包括进去。这就是教师角色的新职能"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是什么?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上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要用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先考虑学生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的理解和掌握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则会有碍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主动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教师要起到引导和参谋的作用,扮演起学生学习中促进者的角色。

    四、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适应悄然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需要。人力资源开发愈来愈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每个人身上,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潜能。查尔斯赫梅尔1971年在其报告《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指出,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已经过时,百科全书比人老得更快的大变革年代里,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而需要"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人类已经获得的间接经验,而且要重视学生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能力的提高,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到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我们的学生。而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过去,我们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教师对学生智力资源的开发作用,是其他任何职业人员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开发智力资源的基础。没有知识的传授,开发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发、引导作用。通过揭示新思想、新知识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炽热追求和钻研精神。再次,教师能够为学生的智力开发创造良好条件,起到服务作用。他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为智力开发创造条件,发挥服务功能。而教师自身的科学态度、治学精神,学术造诣等更可以对学生起到示范、楷模作用。

    五、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各种形式的竞争之中。因此,心理障碍、焦虑、挫折感在人们心中激荡。许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心理亚健康的个体比例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日益增大,这种态势突出地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心理状况、生理状况、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面临着求学等重大人生课题的考验,心理上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惧学、缺乏理想;不少学生意志薄弱,不会正常的交往,不能承受挫折,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欠缺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而青少年的心理品质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现代教师不但要成为人师,而且要充当学生的心理医生、心理卫生保健者、指导者的角色。

    心理咨询与指导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如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无法集中精神听课,课堂上乱说乱动、观察事物不准确、记忆力突然下降、思维混乱、想象贫乏、考试焦虑、考场恐怖症等。

    2、生活方面的问题,如过分懒惰、依赖、偏食、咬指甲、对新环境无法适应等。

    3、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如社交恐怖、过分害羞、不合群、师生关系紧张、对父母怀有敌意、打架骂人成性、经常性说谎、恶作剧动辄发脾气等。

    4、发展方面问题,如怎样看法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潜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选择自己的人生定位问题等。

    心理指导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1、直接咨询。对有能力接受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解决问题、克服障碍,进行有效学习,发展合乎现实的自我观念。直接咨询还有个别咨询和集体咨询之分,前者是咨询者与被咨询者个别谈话,后者通过座谈会和集体讲座等形式进行。

    2、间接指导。指导者与教师或学生家长一起商讨有关儿童的信息及彼此的看法,并共同决定下一步应当采取何种帮助措施,通过教师与家长间接解决问题。

    3、协调沟通。即协调校内各有关部门和校外有关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服务,通过设立情感热线等形式为学生倾吐心声开辟空间和渠道,确保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4、营造情境。咨询者和指导人员努力创设情境,消除被指导者由于不良环境带来的心理阴影,让学生有选择情境的机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确立自己的位置并实现自我认知。

    综上所述,面对现代教育变革,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以学生的学习来说,要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合作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要由教书者变成教育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瑾等著《中国教育史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李丹主编 《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家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王艳文

【试论现代教师角色】相关文章: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04-14

现代教育呼唤现代教师04-14

新课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变了!04-14

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04-14

教师角色多元化引起的思考03-29

转变角色,走向成熟(教师中心稿)04-14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的教学反思04-16

首席阅读:语文教师的全新角色--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04-14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中心稿)04-14

试论唐诗中的何字句(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