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时间:2022-04-14 20:27:0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执教时间:11月16日   (星期三上午第3节)

教学目的:   

知识:1. 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研习1、2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

    老师抄写重点词语:

所欲   得兼    舍生   取义    甚于   故   不为   苟得   所恶    患   如使    得生者   何不用   使   何不为  由是    则生     是故    非独     是心  勿丧耳 

呼尔     与之     蹴尔   不屑 

    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

    4、问题探究:

①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③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④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⑤  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⑥  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5、讨论并归纳

①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②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③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④  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⑤  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⑥  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

6、教师小结: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 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

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失。 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习,坚守义的操守。

    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三、作业布置

P209思考练习二

 

黄超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鱼我所欲也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鱼我所欲也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鱼我所欲也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05-07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12-06

鱼我所欲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03-04

《鱼我所欲也》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05-06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