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课改--我的课改体会 (语文版)

时间:2022-04-14 20:36:1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也谈课改--我的课改体会 (语文版)

                福建省周宁十中  傅翠娟

也谈课改--我的课改体会 (语文版)

    经过几轮的新课标的实施,我感受到了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新型的学习方式、崭新的评价标准。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为大面积推广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

  然而,新教材大量增加了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增加生气的同时,也增大了学习的难度。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对于“精神虐杀”如何理解?课文结尾的含义是什么?课文独特的结构、深奥的语言,不是一个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所能接受的。即使教师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地去讲,也难叫涉世不深的学生弄懂、弄明白。因此对课文的一些理解某种程度上都是强加给学生的。再如:狄斯尼《勇气》中将军为什么说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教师用书》中提到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观。一个人如果能像法国妇女那样有信仰、为正义事业敢于牺牲,使人觉得永远可以信赖,那么他当然是幸福的人。可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只会想到“法国妇女因为救肋美国伞兵,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一家人成了孤儿寡母了,为什么还是幸福的?”对于什么是“高尚的幸福观”即使教师有所解释,他们也只能是似懂非懂。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带来了生机。要想让学生创新的“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创新的“教”。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要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合作的探索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话虽如此,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已将大量时间、空间让给学生,创造条件来激发学生,已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上,但仍有学生处在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教师希望学生展开讨论,然而积极发言的只有几位学生,课堂就好像是这几位学生的课堂,其余学生不是静坐,就是借机聊天。热闹是热闹,但实质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中谈尊重生命,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提倡“生命的课堂”。而“生命的课堂”指的是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活的教学”。这种“有生命的教学”首先要求课堂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而不是为应试的各种训练;其次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为了改变独立竞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语文课堂上,为了便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我把思维敏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分散开,就近四人编成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巡视各组并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课堂讨论时,由于每个小组均有学生带动,课堂的讨论气氛逐渐改变,而不再只是几个人发言的现象了。

  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的课堂形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是彼此增加了解、开拓思维的有效途径。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课堂也逐渐力求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概括、思路由学生互相合作探索、方法由学生讨论寻找、意义由学生合力概括、难点由师生共同突破。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教师信任和依赖,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兄弟姐妹的关系,这样才能与学生有所沟通、有所理解。当然考试拿高分和听话的学生特别能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心,而那些捣蛋的学生往往成为教师的“眼中钉”、“肉中刺”。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以至于厌恶他们,不愿把精力花在他们身上(这其中也包括本人)。最后导致这些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但是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更要成为他们健康心理、健康品质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从生活中,从细小的动作中去挖掘那些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起点,不断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要善于用爱打开他们的心扉。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当你付出一份爱时,其实你已收获着更多的爱。班上有一男生,开学好几周了,一上语文课不是恹恹欲睡就是与同桌、邻桌交头接耳,大错没有,小错天天有。课堂教师提问也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直至有一天教师检查预习作业,发现他有跃跃欲试之感,于是指名他到黑板上给字、词注音。完成后,当着全班学生对他的“勇气”进行表扬,并带动全班学生对他进行鼓掌赞扬。这以后上语文课再也没看到他之前的那副模样,而是他主动要求与同学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了。

  另外,民主平等的关系还体现在教师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把“教”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组织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先扶持学生走,后引导学生走,授人以渔,传点金术。促进学生摸“石”过河。学生的“学”是学知识、学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而学生的“学”重在好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和蔼的表情、幽默的话语、庄重的举止、文明的行为、意境优美的诗歌吟咏、扣人心弦的文学典故、讲述激动人心的文化名人传说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辩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拙劣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我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我愿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带着新的思想、新的认识、新的教学方法去放飞学生求知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情飞翔。               

 

傅翠娟

【也谈课改--我的课改体会 (语文版)】相关文章:

课改与人改(网友来稿)04-14

课改心得体会07-05

课改教学反思04-07

课改工作总结04-08

课改工作总结12-12

面对课改,作文教学改什么(网友来稿)04-14

课改心得体会15篇03-31

课改活动心得体会12-07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05-16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