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时间:2023-08-10 09:26:3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主要经历

  少年时期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同年开始写日记。

  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1912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文坛先声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

  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民主战士

  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1926年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

  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同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盟主

  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

  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28日回旧寓。

  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2月6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同年,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

  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5月,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6月,集成《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长序。

  人物逝世

  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主要作品

  小说集

  《呐喊》(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续编的续编》、《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

  学术专著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其他作品

  《野草》、《朝花夕拾》、《古籍序跋集》、《鲁迅书简》、《鲁迅日记》、《地书》等。

  贡献影响

  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政治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人物评价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竹内好(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

  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有四个因素对于少年鲁迅的成长及思想基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一、宏观上,在帝国主义“坚甲利炮”的进逼下,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中国现实;

  二、诗书经传的教育和对民间艺术的爱好;

  三、外祖母的纽带作用使之能接近农村社会;

  四、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

  (见《呐喊·自序》、《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集外集》第七卷第81页)

  从科学救国向“改治文艺”的改变

  一九○二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决心以身许国。一九○三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在《自题小像》中写到: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在科学方面,除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1903年6月发表于《浙江潮》)外,主要是翻译、介绍科学知识。

  仙台学医时,一次涉及到麻木的中国人的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了鲁迅的感情,从而决心改治文艺。

  鲁迅改治文艺,是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的。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身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的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准备时期

  一九○六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并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其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特别喜欢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较深地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家为同调”,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

  “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意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意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为那时正盛行着排满论,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的……。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的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家,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显克维支。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欧外。”

  鲁迅这次在东京拟办的杂志,因人力物力的限制,并未实现。

  一九○七年,鲁迅一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作为部分内容收在一九○九年先后出版的两册《域外小说集》里;另一方面在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能代表当时思想的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

  从其论文中可以看出:进化论给予鲁迅的要求社会变革的理想以很大的支持。根据当时鲁迅的观点,进化就是发展,发展就是进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必须以同样的热情拥护和保卫一切新生的事物。他惊人个性主义为武器,替新生事物的成长扫除障碍,说明个性主义和进化论在他思想是互相补充与互相发明的。

  一九○九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课余开始辑录唐以前的古小说《古小说钩沉》。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根据生活实感写下短篇《怀旧》,这是鲁迅的第一篇创作小说。

  辛亥革命失败后,鲁迅由失望转入苦闷,从一九一二年至一七年,鲁迅陷入了沉思默想,公余不断抄写古书,辑录金石碑帖,分析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以上,是鲁迅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必要准备。

  五四时期——向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冲击

  一九一八年,鲁迅和李大钊一起参加《新青年》的编辑活动,并陆续发表小说、论文和杂感。

  短篇小说主《狂人日记》(一九一八年五月)是一份最激烈地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书;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已》、《药》及论文《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集中力量从各个角度向封建传统进攻,对当时提出的妇女、青年、家庭等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

  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的。但他与当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根本不同,也不象《新青年》里其他的作者那样强调“生存竞争”以鼓励社会斗争,甚至用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曲解社会进化的意义。他从斗争的现实要求出发,引申了达尔文学说里辩正主义的核心:发展观点和变革观点。

  鲁迅清楚地看到了新旧之间的冲突,要求给予新生事物以应有的地位;也明白世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然而,这种阶级对立的事实往往为新旧冲突的现象所掩盖,鲁迅看到的是新旧冲突,不不能透过这一现象而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历史矛盾的核心正是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因而他的思想表现了相当程度的复杂性。但是,由于鲁迅怀着革命民主主义彻底变革现状的要求,对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具有清醒的认识,敢于真面现实,主张韧战,主张打“落水狗”,这就使他的实践始终具有深刻的战斗意义。

  这一时期,鲁迅先后集结成《呐喊》、《彷徨》,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堕落与下层社会的不幸”,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表现了他“为人生”的文学观。

  五四高潮以后,资产阶级右翼从统一战线中分裂出去,许多知识分子感到了新彷徨和苦闷,鲁迅一方面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也有“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感想。鲁迅在《彷徨》里的部分作品及散文诗《野草》中,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心情及思想动态。

  “五卅”前后,鲁迅已注意到了“用马克思于文艺的研究”(1925、5、30)这一现象。北京女子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对主张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右翼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并从群众斗争中,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勇敢和无畏,“屠伯们”的卑劣和凶残,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痛切地觉得,一般的斗争方式不足以对付统治阶级的暴戾,“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已经突破进化论和启蒙主义的某些局限,隐约地预感到:一个更猛烈的风暴——实际上也就是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就要到来了。

  这一时期,鲁迅曾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课,编写《中国小说史略》,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和未名社,出版了《语丝》、《莽原》和《未名丛刊》、《乌合丛书》与《未名新集》。“三、一八”后,因受通辑而南下任厦门大学教授,写完了在北京大学已开始动笔的《朝花夕拾》,编定了《汉文学史纲要》前十篇。二七年,鲁迅任中山大学教授。这里,鲁迅与党的组织有了更多的接触,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同国民党右派的激烈斗争中,鲁迅思想上酝酿着一个巨大的飞跃。反映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等文里的思想,标志着这一飞跃的即将开始。

  广州“四一五”大屠杀后,鲁迅目睹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和更英勇的牺牲,也“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鲁迅受到很大的震动。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睱,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借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鲁迅已彻底地抛弃了进化论,实现向共产主义的飞跃。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思想转变,是严酷现实斗争“事实的教训”(《二心集·序言》)的结果。

  二十多年,鲁迅一直以文艺为武器,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寻求解放人民、拯救祖国的途经,至此才发现真正的革命力量是工农群众:“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这是鲁迅在实践中探索多年逐渐认识的结论。

  “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他转变了自己的阶级。

  一九二七年九月鲁迅离开广州,十月定居上海,二八年主编《语丝》半月刊,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

【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相关文章:

鲁迅生平简介11-30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04-14

我之鲁迅观--鲁迅与卡夫卡创作的趋同议(网友来稿)04-14

鲁迅和笔仗04-14

苏轼生平思想与其词作关联浅析(网友来稿)04-14

刘基生平04-14

陶渊明生平04-14

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必修教学论文)04-14

杭州西湖的概况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