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山东青年报》记者问

时间:2022-04-14 21:00: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答《山东青年报》记者问

魏伯河

答《山东青年报》记者问

    2000年5月20日,《山东青年报》记者、《创业导刊》专栏主持人王慧敏女士来校采访,就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大学生创业等问题广泛进行了交谈。下面是谈话的部分内容。

王:魏校长,久闻宁阳一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单位,您个人也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今天来到学校,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所办得很好、管理水平很高的学校。我想就当前教育上的几个热点问题,听听您的见解。

魏:非常欢迎新闻界的朋友到学校来做客。教育需要及时地了解社会的变革,教育也需要向社会介绍情况,输送信息,以让社会更多更好地了解和关心教育。您有什么问题,我很乐意共同探讨交流。

王:现在到处都在讲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变,可我到过的不少学校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实质上比过去没有多大变化。不知您对素质教育是怎样认识、又是怎样实施的?

魏:实施素质教育,我校一直是自觉的、扎实的、而且起步也是比较早的。在“应试教育”倾向最严重的时候,我校也坚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1994年,我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以开拓进取为主旋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我们认为,学校的一切都是为学生、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服务的,教职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育人就是学校对学生提供的服务。我们确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学业扎实,志向高远,素质全面,特长明显。”这一目标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为学生服务,就是要为学生成长为这样的人服务。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突出了三点:

    第一,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我们各学科开展的教研教改活动,都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中心,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样学生才能在潮水般涌来的信息面前应付裕如,才能适应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终生受益。

第二,在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塑造学生的自主型人格。我校多年来班干部由学生轮流当,学生对班内大事、学校大事可以充分发表意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管理、锻炼能力,并且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合作,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争强好胜的竞争精神。

第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造型、创业型人才。我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包括大型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等,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创意、投标竞争承办的。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给他们必要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会蓬蓬勃勃地发育起来。这是我们学生文学社自办的刊物(递过1册《光河》),你看怎么样,还不错吧?

王:学生自办刊物达到这个水平的,真是不多见。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象你们这样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有三、四百名教职工,您是凭了什么把人心凝聚在一起,和你同舟共济干事业的?

魏:我们是公办学校,不能象民办学校那样给教师发高薪。而且,你可能想象不到,由于我们这几年学校建设走的是一条负债发展的路子,经费特别紧张,我们发给老师的奖金补贴在县内外同类学校中都是最低的。但是我们的教职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无私的奉献精神,精诚团结,锐意进取,政治上、业务上都千方百计地力争上游,确实是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以能如此,我认为应归结于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有一个明确的办学目标,这就是1994年提出的“创中华名校,育四有新人”。在确定学校办学目标的同时,我们提出“中华名校要由中华名师来执教”,实施了“名师工程”,鼓励教师树立个人的成才目标,争当中华名师。学校的办学目标与教师个人的成才目标统一起来,大家才会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崇高的理想是鼓舞、凝聚人心的法宝。当然我们还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使大家感受到崇高的理想不仅是诱人的,而且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第二,我们竭尽所能为老师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我校教师的办公条件是一流的;住房问题也已彻底解决;子女上学享受各种优惠:不出校门可以免费上幼儿园,上小学我们有专车接送,上中学我们免收学费,考上大学我们还要发给奖金。医疗、保险也都有充分保障。为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创造了条件。

第三,我们认为: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这些年来在教职工培训上舍得投入:每年都要安排教师轮流到各地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博采信息、广交朋友、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我们要求学历不达标的教师通过进修限期达标,鼓励达标教师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学习、进修的费用主要由学校负担。现在,我们不仅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而且已拥有了一批研究生学历的教师。

王:你不担心这些教师有了更高学历以后不回校工作了吗?

魏:不回来工作的当然是有的。象读到山东大学美学博士的董强老师,现在是《解放军报》的知名记者;读到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的杨韶光老师,现在在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这些人不回来,可以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也是很好的吗?如果把朱自清拴在中学里教语文、把陈景润拴在中学里教数学,对我们的民族、国家就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王:有您这种胸怀的人可不多见。现在不少学校就怕老师考研,千方百计施加压力,制造障碍,弄得关系很紧张。不过,如果骨干教师外流比较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吗?

魏:在我的观念里,人才应该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流”,而不应该是一个静止不动的“潭”。水如果静止不动,就会失去生机;一个人才群体如果完全不流动,也会老化、退化。现在讲优胜劣汰,也是一种流动的形式,但如果在一个单位里仅仅是不断地淘汰,而没有一部分走上更高层次,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流”。一个真正的“流”,才能保证人才辈出、青出于蓝。人才流动如果每年在10%左右,应该是一个最佳状态。

王:看起来,宁阳一中的教师真是幸运。听了您的一番话,我真想到宁阳一中来当一名教师了。如果我们的教育以及社会各界多一些您这样的领导,该多好啊!

魏:您过奖了。比我更好的应该多得是。在您今后的采访中肯定会遇到。

王:最近,我受命主编《创业导刊》,了解到当前大学生创业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知您是什么看法?

魏:我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应予鼓励和扶持。在我国目前,更有现实意义,尤其应该大力倡导。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四化建设急需大批人才,几乎到处都喊着人才不足。我们这些年的教育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按理说,这些大学生正好有用武之地。然而事实却是,现在几乎到处都存在着大学生分配难、就业难的尖锐矛盾。矛盾的产生,固然有用人体制上的原因,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原因,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不在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是一种窒息创造精神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主要是大批缺乏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求职者(有的则连求职的本领也没有,只会坐等分配),而很少有创业者。创业者可以给社会增加一定量的就业机会,求职者则只是与现有就业者争饭碗,给社会增加就业压力,更不要说在高科技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了。我们过去和现在的许多大学生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不包分配”对他们几乎成了灭顶之灾。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起码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应试教育”,也使社会上人们有关教育功能、目的的观念发生了扭曲。这种扭曲了的教育功能、目的观长期积累,形成了“应试教育”的社会基础。父母送孩子上学,从小就希望他能考上好的大学、选学好的专业。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上大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为了将来能分配到一个好的单位,工作轻松、付出少而条件好、收入多的单位,也就是谋一个好的饭碗。听说“大学生今后不包分配”了,不少家长马上产生了“那上大学还有什么用”的困惑,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家长便纷纷拉孩子辍学。他们不懂得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打基础,是为下一代人继承上一代人的事业、进而开辟创造新的事业打基础的。这种扭曲了的观念必须逐步调整过来。

在校大学生创业,当然面临着会和学业发生矛盾的问题。对此,要从政策上创造条件。不仅应当允许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创业活动,还应当象国际上大学那样,允许大学生申请暂时停止学业从事创业活动,保留学籍和学分,今后在适当的时候再来完成学业。至于有的大学生创业有成后不再回校学习,也应看作是正常的现象。世界首富、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是大学一年级后开始创业的,后来也没能再回校学习。但社会上少了一个拿着毕业证的大学生、多了一个比尔盖茨,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对家庭都没有什么不好。我校历届学生中有不少是富有创业意识的。例如,92届校友陈廷宇,考入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学期间开始从事微机的销售活动,毕业时已积累了一批资金,没有等国家分配,自己在济南搞了一家计算机公司,现在已初具规模,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其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我校96届校友桑哲,大学三年级开始从事文化出版方面的创业活动,今年春节后在济南注册了一家公司,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在校大学生老板。他们的成功经验证明大学生创业是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大学生创业还会面临其他问题,但在实践中都会逐步解决的。有的人也可能要跌几个跟头,这并不可怕,创业过程中本来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重整旗鼓再干,只要不气馁、不退缩、不服输,最后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作为我们中学,好象和大学生创业没有直接关系,但应该教育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有了创业意识,就会自觉地培养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将来不论是大学在校期间创业、还是大学毕业后创业,都更有成功的希望。没有创业意识,还想着上了大学之后坐等国家分配,将来就不仅不可能大有作为,还将面临失业的危险。

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创业者,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业者,我希望我们宁阳一中的学生早一点树立创业意识,也要求我们的老师及早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这样,在今后的竞争中,我们的学生将比他们的同龄人抢先一步,取得主动,并有可能从中出现中国的比尔盖茨。

      

【答《山东青年报》记者问】相关文章:

你问我答教案03-21

你问我答大班教案04-03

《中国青年报》竞赛作文刊登:神04-15

《中国青年报》作文大赛部分作文04-15

中国青年报作文大赛:爱着,没有表白04-14

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中国青年报》竞赛作文刊登:父亲的门04-15

《中国青年报》竞赛作文刊登:路口有盏灯04-15

关于文体创新答读者问(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