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时间:2022-04-14 10:20:4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东北师大附中 鄢霏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第二课时

分析郁达夫的秋天与秋天里的郁达夫。

一宏观:

1、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较:

(1)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士卒。

(2)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2、不同文化之间的秋的共同性: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趣味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因其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二微观:

1、写景

(1)清晨院中的破屋残墙------------有一点孤独,有一点安逸

(2)细数漏下来的日光-------------有一点闲适,有一点落寞

(3)碧绿的天色----------------有一点希冀,有一点压抑

(4)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枯黄的秋草------有一点旷达,有一点颓败

(5)蓝、白,紫黑,淡红的牵牛花--------有一点清雅,有一点冷艳

(6)清秋佳日枣子初成与尘沙灰土的世界-----有一点惬意。有一点迷茫

2、 听声

(1)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有一种“家”的味道,但是消逝,与心境同构;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生命走向衰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形成同构关系;

(秋蝉“衰弱”象征生命走向尽头,“残声”象征一种抗争与坚持,与有意识的抗争、摆脱但却无法抗争摆脱的迷惘的郁达夫的心理形成同构)

(3)息利索落的风雨声----风雨飘摇的秋声与动荡的时局同构;

(4)缓慢悠长闲话天凉----寒秋无法回避的叹惋与人生起伏的同构;

(5)落蕊微细柔软的触觉---美好事物被秋摧残与众生为时代动荡摧残命运的同构。

3、品味

(1)江南的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以对比示选择;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以醉示秋意;

(3)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以色示心境;

(4)缓慢悠长的声调,微叹互答-----以调示况味;

(5)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以比较示倾向。

三、分析

1 作者的行踪是从杭州--青岛--故都,从南方逆上北方,人们的做法是从北方逃向南方;

比较可得:人们是为了寻求活着而寻求活的空间,

作者是为了寻求活的意义而选择生存的方式;

2 作者是“租”一椽破屋,时人是弃家南迁;

比较可得:时局动荡之下,人们无家可归,作者的“租”,写出了心的流浪漂泊的现实无依之感;

3 作者说秋不是名花、美酒,而传统文化中秋日赏菊饮酒;

比较可得:文人雅士赏秋品花移情于酒寄兴感怀,昭示高洁人格修身以备入世治世之需;

          迁客逐人读秋观草寄怀于醉遣悲悟离,抒发前路黯淡迷惘以示浊世乱世之感。

所以,作者是一个反传统的人,一个边缘化的人。他从青岛到北平的过程就是一个给自己的心寻找一个归宿与寄托的“家”的过程,是一次心的寻根之旅,所以笔下的秋景是破败、凋零、黯淡的,而作者要寻求的不只是秋景,更是要品一品秋的“清、静、悲凉”的秋味。而一个“租”暗示出了这种寻根的尝试的悲剧性结局,心的流浪无法终结。照应了拥有就是失去的哲学命题,也符合了即将失去而珍视的心理认知。

因此,说“故都的秋”是只属于郁达夫的秋天,是因为和他的经理、心境有关,即“清、静、悲凉”,他的矛盾与迷惘使得他选择这样一个“孤独的秋”,同时,在这样一个“孤独的秋”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一个追求清静,对秋充满眷恋,心中溢着淡淡的悲凉的孤独迷惘的郁达夫。

 

鄢霏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04-14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3-04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故都的秋(赛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故都的秋(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