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现代文课内阅读训练 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时间:2022-04-14 10:29: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版七年级现代文课内阅读训练 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提纲(课文语段阅读)

语文版七年级现代文课内阅读训练 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忆读书》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进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来去干他的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了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我同时还看到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这对于我的作文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胄,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里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一,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国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思想?

总领全文,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的强烈。

2.举例说明作者读书人迷所达到的程度。

(1)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2)读到关羽、诸葛亮死了,大哭一场。

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由此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喜欢《水浒传》而不喜欢《荡寇志》,试再举出《水浒传》中的人物。

作者是一个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人。《水浒传》人物个性鲜明,宋江,林冲……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

(2)我决定咬了牙……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风筝》

(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看到远处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不过,心头不禁悲哀。

3.选文中剥夺弟弟的爱好对我的惩罚是指什么?“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

惩罚指自己心灵受惩罚,良心受到谴责,可谓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指“我”不许小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把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5.“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6.“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

不仅指当时的勇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7.文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于承认错误,勇于自责的人。

(二)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不爱, 嫌恶他,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同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文中画横线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恰当的词是( B )

A.虽然 但是 因为

B.不但 并且 因为

C.虽然 但是 所以

D.不但 并且 但是

2.第一段中写道“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神态的描写。 突出对风筝入迷。

3.我为什么鄙视“放风筝”

我以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4.第二段中的“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突出我的专制,盛怒和蛮横。

5.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内容。

精神的虐杀。

《回忆我的母亲》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

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

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

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

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

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

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

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

能做到的。

1、 写出文中概述母亲对作者教育影响的句子。

(1)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第三段中,“离我而去”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去世 表达了作者对失去母亲的深沉的哀痛之情。

3、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创造了”和“创造着“是否重复?为什么?全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议论 不重复,“创造了”是已经创造的意思,“创造着”是正在创造的意思。全句的含义:强调正是如母亲这样平凡的人民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4、“这是我能做到的”中“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指代两个尽忠的具体内容

5、作者用了两个“尽忠”,这是报答母亲的方法或行动。“尽忠”的目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6、文中说到的“希望”是指中国共产党

7、你的母亲有什么样的特点?用一件小事具体描述出来(不少于100字)

《小巷深处》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②我开始沉没,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③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④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1、第① 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的哪些方面?

“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2、第②段中母亲“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说明了什么?

形象地说明了母亲在人前“以我为荣”,巧妙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作为女儿的“我”,虽能察出母亲心中的落寞,却不为所动,从而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

3、第③段中写“我:住进了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母亲不辞辛苦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

4、第④段中“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为什么加引号?

穿上连衣裙的“我”不是原来的“我”,不再朴实、纯洁。

5、第④段中哪些句子表明了“我”有强烈的虚荣心?

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

6、第④段中母亲早已察觉“我”对她的感情变化,但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好处: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母亲为不影响“我”的情绪,而抑制自己的感情,更有利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7、当我要求母亲没急事别去找我时,母亲沉默可好长时间,请想像描写一下母亲的心理活动。

例:“这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她怎么就一点也不体谅我,唉,算了,自己吃点苦没什么,还是别难为孩子了,只要她高兴,怎么样都成。”

8、“我”对母亲与母亲对“我”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写“我”的虚荣、浅薄来衬托母爱的深沉无私。

《我的老师》

①但是,也就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大自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早晨从家出门时天气很好,但很热。因为走的路程较长,我们坐在树阴下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停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水果树下休息。果树给人们提供一块凉爽的遮阴地,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容易地爬到树上去了。我一直往上爬,在树枝丛中找到一块能坐的地方。由于这块阴凉地方很好,莎利文小姐建议,我们就在树阴下吃午饭,叫我等她拿来午饭后,我再从树上下来。

  ②突然间天气起了变化,太阳一下子没有了。我知道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因为我身上已感觉不到阳光照射的热量,还闻到一股奇异的味道从大地散发出来,我意识到这是雷雨的预兆。我离开了老师,一个人高高地悬挂在树枝上,我感到非常害怕,也感到很孤单。我的周围是无垠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坐在树枝上静静地等待着,我想只有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来,否则别无办法。

  ③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子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枝摇晃得更厉害。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我的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1、 解释词语

骚动:动乱。

颤抖:哆嗦;发抖。

2、 概括这三段要表达的意思。

我独自一人在树上,在大雨来临之前产生恐惧心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3、 找出大雨将至时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周围死一般的沉寂。……猛烈地摇晃着。“渲染了自己的恐惧心理,为下文埋下伏笔。

4、 莎利文老师是通过何种途径让我认识大自然的。

让我置身于大自然,亲身体验自然中不仁慈、不友好的一面。

5、 “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这句话中“这件事”是指什么?

让我独自在树上感受大自然,经历暴风雨。

6、 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认识?表达方式是什么?

“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表达方式是议论。

7、 第②段中“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请合理想像我此时的心理感受。

例:老师,你去哪儿啦?为什么丢下我一个人呆在这儿?要下雨了,我真的好害怕,好孤单,老师,你快来吧!你快来吧!

8、 莎利文老师可以说是改变了海伦的命运,这样的老师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好。老师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热爱自己的学生;把知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的生活带来欢乐。

《春》

(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什么?

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柔软舒适。

2.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视觉、嗅觉、听觉 突出了春天花朵多,花色艳,花味香的特征。

3.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来概括。

4.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此句联想到一个成语是春华秋实。

5.文中写春花是正面描写,写蜜蜂等的对春花的是侧面描写。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几句话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与桃树、杏树、梨树的排列顺序一致。

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写出有同样情味的一句古诗吗?

写出春意勃发、喧闹、沸腾的景象。 “红杏枝头春意闹”。 

8.描写春风,突出春风什么特点和暖、清新(用两个词语概括)?作者分别从哪几种感觉上来描绘春风?各举一例说明。

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视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听觉: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9.春雨,其特点是细密和轻盈。描写的顺序是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到远,这段描写所形成的意境是恬静和平。

(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这三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都是春天,喻体分别是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仅限一个字)的特征。

2.这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说春天是一年之始

春天像小姑娘,是说春天娇艳美丽。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是说春天充满活力。

3.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个比喻句顺序不能调换。因为三个比喻句连用,从多方面,形象生动、完整地展示了春天整个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揭示了春天的个性,给人以丰富的美感。若调换顺序,则打乱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本段描写的内容是雪后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

3.“山的肌肤”指的是景色

4.第一段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本段围绕那个字写景。

从上到下 的空间顺序  “妙”

5.“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1)“这件花衣”比喻什么?(2)为什么会产生“被风吹动”的感觉?

(1)比喻下了小雪后的小山的山坡上一道白、一道暗黄的景色。

(2)前面已有“看着看着”,表明是人久久注视后的视觉变化,对那“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波纹注视久了,以致产生了波动的感觉。

6.段中的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前文的“暖和安适地睡着”一句,运用的修辞是拟人

7.“这是张小水墨画”中的这指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的景色,这是个比喻句,本体是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喻体是小水墨画,喻词是 是 (暗喻)

8.试分析语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粉色”一词,既写出了夕阳斜照下薄雪的容颜,又与上句的比拟句相一致,“秀气”这里的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竹林深处人家》

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确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路,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1、 文段的作者从两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并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1) 远望所见:远远望去,从平地到山顶全铺着竹子,其余什么都看不见了,像全被竹海淹没了,一阵风吹来,只见竹海一浪推着一浪,直涌到很远。

(2) 深入竹林所见:山路两边高大的竹林很密,盖住了天空,一点也感觉不到阳光的猛烈。我们走在路上就好像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像屏风挡住去路,好像走不通了,但是我们走到前面一看,另一条山路有出现在我们眼前。

(3) 写景顺序:由远及近。

2、“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句中用“铺”而不用“长”,为什么?

极言竹子之多,“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根挨一根。

3、第二段写竹海有什么感受?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竹海的什么特点?

作者的感受是清凉、幽深、奇妙的,可从“仿佛是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看出;还可以从“那一丛竹……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看出。这些感受说明了竹林的深、密的特点。

4、以上语段写竹海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5、选文用大量笔墨写景,目的是什么?

本文虽然用了很多文字写景,但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表现竹农丰收的喜悦,起铺垫作用。

6、“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

7、从这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可看出作者见到竹林时的惊讶、喜悦之情。

《空城计》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1、“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如此模样”指的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2、 司马懿“笑而不信”,他为什么“笑”?“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诸葛亮为什么笑?

这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在大军压境之时,会冒这么大的险。诸葛亮的笑是镇定自若的笑,面对强大的敌人,为了退敌而临危镇静、自信。

3、由哪个词可看出司马懿的心理变化,并决定退兵?用原文回答,他退兵的原因是什么?

“疑”字可看出司马懿的心理变化。退兵原因,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4、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还会用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凭诸葛亮的智慧,以他对司马父子的了解,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可能会用别的计策,不可能再用空城计了,如果要用,空城计肯定会失败。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有可能会攻城,那么诸葛亮只能束手就擒。

5、根据语段,概括诸葛亮、司马懿的性格:

诸葛亮: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出奇制胜

司马懿:老谋深算、狡诈多疑、自负草率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司马懿兵临西城,诸葛亮临危施计。

2、选文第一段突出了军情的危急,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诸葛亮)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3、 文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大惊失色”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尽皆“强调个个官员无一例外,更能突出情况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4、阅读选文第二段,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所施的“空城计”“空”在哪里?

藏起军旗;隐蔽军兵;大开城门,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孔明只带两个小童在城头焚香操琴。

5、城内军队已很少,诸葛亮为何还要下“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样的命令?

因为城越显得“空“,就越能让司马懿心中起疑,令其中计。

《心声》

①“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②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③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④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⑤“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⑥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与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⑧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吧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⑨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颤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1、指出⑧⑨段中表现京京情感变化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并说说是什么心理。

泪珠涌出,感情投入,联想到自己想爷爷和玩伴的感情;叹口气,坐下:心情轻松,完成心愿,表达了心声的满足。

2、认为程老师“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和用发颤声音让李京京读完课文”是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无奈,不放心;感动,内疚

3、京京的心理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

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

4、“教室里一片寂静”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被京京的真情朗读感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5、文中哪一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京京的勇敢和坚定。

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6、怎么评价赵小桢和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

赵小桢在公开课的表现不好,原定好她朗读,平时又很骄傲,到关键时候就不行,心慌,害怕了。

李京京真诚,勇敢,虽然平时读课文不好,但这篇课文他太喜欢了,自己练过几次,又有着与课文中人物的同感,有信心能读好,所以大胆举手了。

7、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启发:做事要认真,要有真情实感,要勇敢。老师对学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深入理解学生内心。

 

王尊

【语文版七年级现代文课内阅读训练 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心理描写训练指导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04-14

《台阶》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空城计》说课稿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空城计》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伤仲永》 说课稿(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犟龟》 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语文版七下《白鹅》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04-14

三峡 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

忆读书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