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时间:2022-04-14 10:42: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激发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广西柳州市景行路小学 

激发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王丽○ 

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质量。如何变“苦学”为“乐学”,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变“苦学”为“乐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词典上把它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喜好的感情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对问题的理解变得比较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丰富,情绪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随之增强。我国古代一些教育家早已看到了兴趣的这种作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如何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见其意趣,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把爱心带入课堂,创造和谐融洽、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感情交流活动。老师那充满爱意的眼神和微笑,热情洋溢的鼓励、赞扬的话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一种“润滑剂”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例如对问题回答得十分完满的学生赞一声:“你说得真好!”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一句:“今天你真行!”对问题回答得不够完满的学生说:“你说的虽不完全正确。但只要再想一想你一定能回答得更好。”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一个风趣的比方或反诘,引起一阵笑声之后留下的将是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教《桂林山水》解释“无瑕翡翠”的“瑕”,一个学生说“瑕就是班点。”老师指自己身上洁白的衬衣说:“如此说来,我今天就穿着一件无瑕的白衬衣,这样说对吗?”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大笑。预习时查了字典的同学立即举手纠正。预习时没查字典的学生也瞪大眼睛想了解个究竟。已知词义的经这一笑加深了印象。跟着傻笑的听了正确的解答茅塞顿开。今后再也不会用“无瑕”来修饰衬衣或其他除玉以外的任何物件了。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问激趣。①设置悬念。所提问题不要求立即解答。让学生带着悬念精读课文,待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后“悬念”不解自明。如教《赤壁之战》设置这样一个悬念:黄盖给曹操写信,取得曹操的信任是他整个作战计划的第一步。计划的第二步是什么?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突出了东南风在这场战斗中的决定作用。②从课文的有趣之处入手。如《小英雄雨来》中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一段很有儿童情趣,孩子们读到这里常常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设计问题从这部分入手: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来游泳本领高?为什么要这样突出地描写他的游泳本领?③变换问题的角度。如教《景阳冈》问:武松这位打虎英雄怕老虎吗?何以见得?请在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这样的问题很能激起学生探讨和争论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插图,以图激趣。课文中的插图一般都能概括地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文字描写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对孩子的吸引力较大,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如《景阳冈》教打虎一段之前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思考:武松站在什么位置上打虎?他为什么不避开老虎的血盆大口骑到虎背上去,而是面对面的和老虎搏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打虎一段,通过武松以“三闪”躲过老虎的掀、扑、剪一节体会武松的机智勇敢。抓住武松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等句子,了解武松力大无穷的特点。以图激趣使学生兴趣盎然。

四、抓好朗读训练,以读激趣。①古诗、新诗在小学课本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规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受到感染和教育。②以演课本剧的形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③通过表情朗读把学生带入角色,引入情境。如教《我的自白书》,让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革命先烈藐视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孩子们用冷笑的口气朗读“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接着一气呵出:“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以无比自豪的语气朗读:“这就是我棗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学生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仿佛一个个都成了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不仅百读不厌,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五、唱一唱,做一做,画一画,以玩激趣。课本中一些诗歌已作为歌词谱了曲,如《长征》,《保卫黄河》,这些课文可以唱代背。《地道战》、《鸡毛信》可以配合看电景。《小站》一文景物的方位描写十分明晰,让学生按课文的描写画一幅小站的平面图,让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人民大会堂》这类课文,可让学生当导游员,训练复述课文的能力。用抢答、比赛的方式上复习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思维、记忆等能力。

六、设计少而精、多功能、趣味性强的作业。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抄写。变换练习的角度,可设计矫正性的练习,补充性的练习,取舍性的练习,条理性的练习,概括性的练习,以适应小学生喜欢多变的特征。作业题思考的容量要大,答案的字数要少。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若学”为“乐学”,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活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也有着“默默准备”的作用。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一、通读课文,说说詹天佑是个什么人?(略)

二、课文什么地方表现了詹天佑爱国的精神?(略)

三、课文中用了哪几个事例说明詹天佑杰出的才能?

生:课文中举了勘测线路,打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四个例子表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

师:打隧道的常规施工方法是--------詹天佑是用怎样的方法打开居庸关隧道的?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在本子上画出施工示意图。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图)。

哪位同学来把这个工程的施工示意图画在黑板上,并说说你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

生:居庸关隧道的施工示意图我是这样画的----。因为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我理解“两端”就是山的两边。“同时向中间凿进”就是我画的两个箭头所表示的工作面同时开工。我根据课文中的这句话画出了这个施工示意图。

师:画得很好。同学们同用样的方法再想想,开凿八达岭隧道的施工示意图又应该怎样画?

(学生对照课文,画图)

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并对照课文进行讲解。

生:我画的示意图是这样的----(学生纷纷举手,有的按捺不住叫了起来:错了!老师,他画错了。)

师:同学们请不要着急,先让他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生:课文中说: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我画的↓箭头就是打直井。←→就是同时分别向两头开凿。

生:他的理解是对的。但他没有读懂后面一句话:“这样一来,几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他画的图和居庸关的施工方法一样,只有两个工作面,那何苦要打直井呢?实际上詹天佑是在居庸关隧道的“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施工方案中加上“中部凿井法”。图应这样画----。

〔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兴趣盎然〕

师:画得好,说得更好!课文中写几个工作面。你们刚才说的也是“几个工作面”,确切下个结论,究竟是多少个工作面?

〔以问激趣,学生认真思考〕

生:前头画的都是工作面,共是五个。

生:不对,是四个工作面同时开工。因为要先打直井,人才能进入井中,从里向外的两个工作面才能开工。

生:课文中还说用这样的方法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生:两个工作面,变成了四个工作面,工期就缩短了一半。

师:理解得真好!我们怎样从这两个事例中领会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呢?

生:他打破了常规的施工方法,他采的方法十分巧妙,缩短了工期,表现了他超人的才干。

生:他超人的才干不仅表现在采用的方法巧妙,更重要的是采用这种巧妙的方法必须勘测计算得十分准确。否则隧道接不通,打成了支离破碎的几段,工程无法进行,还会出现塌方之类的严重事故。詹天佑勘测计算得如此准确,表现了他超人的才能。

师:体会得太好了!那么火车是怎样过“人”字形铁路的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对照插图,然后在本子上画一个“人”字形线路,用你的钢笔做火车,假设有笔套的一头的火车头先拉,笔尾一端的火车头先推。然后如何倒过来拉的变推,推的变拉呢?

〔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插图,用笔演示〕

师:(在黑板上画出“人”字形线路图)不少技术高明的小司机已经把火车开过了“人”字形线路,并调转了车头。老师这支铅笔就是一列火车,红绿两个铅笔刨就算是两个火车头,分别挂在“火车”的两端。哪位司机上来演示一下?

生: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来拉的火车头就在后面推。

师:这位司机顺利地完成了操作任务,解说也十分清楚。我们对他表示热烈的祝贺(大家为他鼓掌)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上山容易得多?

〔以问激趣〕

生:人字的两条斜线实际上是把这个陡坡的坡度分成了两半。火车分两次上坡,一次爬一半的坡度,因此就容易得多了。

生:我们骑车上坡,如果坡太陡了,想从坡底一直冲上去是不可能的。我们就斜着走,从右边斜到左边,再从左边斜回右边,这样来回斜着走,上坡就容易得多了。我想这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是同样道理的。

师:说得不错。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提前竣工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外宾们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工程,都赞叹不已。他们赞叹什么?(略)

 

 

以玩激趣 寓学于乐

--《詹天佑》课堂教学评析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 宋家东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然而,对修筑铁路知之不多的广大城乡小学生,理解表现詹天佑突出才能的事例有一定难度。采用讲解加提问的方法,单调枯燥,效果当然不佳。王丽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成功地运用了“以玩激趣,寓学于乐”的方法,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学中有乐,乐而好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寓学于乐”,是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王老师把阅读训练与儿童喜爱的游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教学有三个特点。

首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游戏,寓阅读教学于游戏之中。开凿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学生不易理解,就让他们细读课文后画施工示意图,以图示意,交流心得,订正错误。设计“人”字形铁路,课文配有插图,让学生画示意图并不难,而对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了‘人’字形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这段话学生不易理解。为此,王老师设计了画图和演示相结合的形式。而这些,都紧扣“领会詹天佑杰出的才干”进行。

其次,游戏活动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融阅读、思维、表达于一体。画了即说,演示后即解说。

第三,创造了形式新颖、风格独特、寓读说能力培养于丰富多彩的情境之中的教学方法。画凿井等三个图形,激发思维、想象,而图形简单、有趣;以钢笔、铅笔作火车,游戏的内容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在童心驱使下,他们跃跃欲试。游戏的形式恰到好处,表现了教学上的创造精神。在画图、操作之后,以问激趣:谁能说说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上山容易得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说得生动、形象,加深了对詹天佑创造才能的理解。

“激发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使原来觉得乏味、枯燥的阅读教学变得乐趣横生。在愉快教学中,儿童情绪欢乐,思维敏捷,语言顺畅,没有精神负担,没有心理压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丰富知识,发展语言,开发智力。

 

 

 

【激发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相关文章:

多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04-14

发挥课堂导向作用,激发学习兴趣04-14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04-14

从激发兴趣开始04-1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探(网友来稿)04-14

怎样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网友来稿)04-14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中心稿)04-14

新课标下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尝试(网友来稿)04-14

谈如何去激发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网友来稿)04-14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