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时间:2022-04-14 22:56:5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 小组合作形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 产生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 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 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 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 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 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二、 小组合作形式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 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

  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 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 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 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 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2、 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 感的过程;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 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3、 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 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 

4、 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 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 

5、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 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 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三、 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施方式 可以取开放式、半开放式和集中式三种。 

1、 开放式 

  基本式:这类组织方式的特点是,各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 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选题领域广泛,学生同社会的联系面比较宽。 

  变式: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二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便于形成“组间竞争、组 内合作”的良性机制。 

2、 半开放式 

  基本式: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特点是,学生必须在统一的主题 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题目。 

变式:与基本式的区别就在于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 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 

3、 集中式 基本式:

  由全体同学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题目,作 为唯一的研究题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这种组织方式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 及至结果各不相同,差异性大,“组间竞争“可能比较激烈。例如:政治课就“科索沃问题”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课余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各组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研究结果。 

四、 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形式的评价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 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 价。评价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2000⑴ 张文周 文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相关文章:

小组合作的学习反思02-27

小组的合作学习的反思02-27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01-04

温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基本格式04-14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07-06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探讨02-27

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反思02-27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02-28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