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读红楼梦(教师随笔)

时间:2022-04-14 23:07:3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和我一起读红楼梦(教师随笔)

 “和我一起读红楼”研究性学习到了结题之时。但何谓“研究性学习”?到现在自己还是一头雾水,即使身为指导教师。不过,既然占用了学生和自己的很多时间,还是要认真地总结一下--这是做事情应有的习惯。也是对所有参与者的一个交代!

和我一起读红楼梦(教师随笔)

一、为什么选定“和我一起读红楼”为课题

(一)

将近15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高中生写作是个最为棘手和普遍的问题。我对此现象原因的推测不外以下几点: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书山题海中难得闲暇的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认真阅读一些较为经典的著作。

2、“好东西总是稀少的”

虽然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书籍,但经受时间考验的可读的经典著作其实并不多,尤其是传统著作。

3、“写作标准单一化”

只要是教育圈里或曾经在这个圈里呆过的人,恐怕都知道面对“高考作文”难掩的失望,因为即使你费尽心机和付出种种努力,都不会真正对自己或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个合理的评估。原因无他,比较讨厌的是你总要认真揣测出题者的意图,然后小心翼翼地说他们喜欢听的一些话,作文分数才差强人意。怎么办?只好装单纯、装深沉、装崇高、装很有文化、装很懂历史、装民族伟大复兴之一份子等等。

抱着一个奢侈的念头--希望对学生们的阅读或写作真正有所帮助--才选定了阅读经典的大部头著作。

(二)

之所以选定《红楼梦》,是因为就自己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它的确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

真正伟大的文学著作都以表达人性而著称,我个人认为《红楼梦》即是如此。

只有在没有多少耐性的时候,培养自己的耐性和阅读思考的品味,才有可能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就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不是进入大学之后才打算如此--事实是,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又未必有那个心境了。

而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从来都是“唯有厚积,才能薄发”。

(三)

《红楼梦》到底伟大在何处?

如果正面地阐述做不到,那么就不妨反面加以证明。拿它和《水浒》《三国》《西游》进行比较,《红》的不同凡响是显而易见的。

《水浒》除了宋元口语超凡的运用之外,几乎就是暴力血腥和弱者的生存法则的具体宣扬,只要看一看江州劫法场时李逵的板斧砍向何人就可以知道了。

《三国》除了满足“姜是老的辣”的所谓中国智慧外,恐怕留下的都是权谋和老奸计滑吧。“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曹阿瞒疑杀吕伯奢”莫不如此!

《西游》是天真的,但也是幼稚的,远远不能满足高中生的思考力和求知欲。你能想象一个俗套的故事千百遍重复给你是怎样的一种厌烦吗?

在非人性或者一味宣扬人性中恶的因素时,那些人性中善和美的东西在哪里呢?

如果你稍稍了解一下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就可以知道《红楼梦》此书的魔力了。况且这部书所能给你的远不止这些。

即使有许多人是靠所谓的“红学”来混饭吃的,即使有人以“古宅闹鬼,树老成精”来说明“红学”的混乱不堪,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反证了《红》的意义非凡,否则为什么不去炒作什么“水浒学”“三国学”“西游学”呢?

(四)

还有一个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要阅读课外书!

此中道理以胡适先生的文章为依据。下面简要摘录于下:

《治国学杂话》

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再者,此类人一定没有“自发”的能力,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袖人才。课外学问,自然不专指读书:如试验,如观察自然界,……都是极好的。但读课外书,最少要算课外学问的主要部分。

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趣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因为我们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在议院里在……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后,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

但是将来这种愉快得着不得着,大概是在学校时代已经决定。因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的趣味。人生一世的习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所以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

  

我个人以为关于课外阅读的议论,胡适先生所说是公论。其实,胡适先生还有许多的常识和见解--关于很多方面的--是可以考虑进中学语文课堂的。但是至今尚无,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二、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

(一)

没有什么分工,没有什么必须完成的任务,没有什么明确的计划,活动的方式受限于教师本身的功力和学生对此书的熟悉程度以及是否具有阅读大部头著作的经验,所以,主要采用的方式是教师对回目的讲解--对主要情节的梳理,对主要人物的认识,对重大事件的勾勒,对不同版本的取舍,对遗漏情节的猜想等等,如此艰难地进行下去。

套用苏轼的一句话“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顺其自然,或成或败,由他去吧。

(二)

主要用力在以下几点:

1、版本与《凡例》

《红楼梦》版本各异,殊难取舍。个人采用周汝昌本的《汇校红楼梦》版本。因为较为接近《红楼梦》真本的缘故。

《凡例》是甲戌本十六回保存的文字,令人信服的阐述了《红》的意义所在,虽然很粗浅,但也透露了很多的“秘密”。比如,以“女子”为全书的主角--而迥别于几千年来以男人为主角的历史或小说叙事的传统--书写她们的悲欢离合和不幸的命运,深情地赞美她们的可爱可亲可敬,这是古典文学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最为重要的是歌颂人性的真善美,歌颂爱情的伟大和坚贞,勇于向世俗的偏见挑战,这个写作本身的姿态就是不同凡响的。你越是陶醉于此,你就越发觉得曹雪芹的伟大和不可思议!--要知道那可是在大兴文字狱后不久的时代啊--那所谓的“乾隆盛世”!

又如《凡例》之五,很多年来与正文混为一谈,此又不可不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可见曹雪芹是把“石头”当做真正的叙述者的。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来叙述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而不至于破坏“距离产生美”的美学真谛。

2、前五回文字

也是在看了多次,保持相对的熟悉度后,才恍然醒悟:前五回文字实际上就是整个《红楼梦》情节的预演!

尤其是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就是全书的关眼!

甄士隐年老皈依时所吟唱的“陋室曲”不是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悲情和佛学道学的智慧吗?“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世间人的痛苦莫过于太过执着,而致以假为真,以无为有啊。

还有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的“判词、曲目、绘画”等等,无不暗示着书中人物的未来命运和营造了浓浓的悲剧氛围。“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尽管这个魅力无比的隐喻读来令人消沉,但却止不住对其无限的遐想和叹惋!盛衰二字,简直可以说是自古以来难以参破的历史谜团,其中又有多少个具体的个人之不幸是我们所能深察和了悟的?

3、“石头”与“神瑛侍者”

很多年来,人们都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实际上,“石头”与“神瑛”分属两人,断断不同啊。“石头”是动了“凡心”的,被“夹带”其中而下界游历红尘的。“神瑛”方是有恩于“绛珠仙草”之人,日夜不停地浇灌使“绛珠”“修得女体”,“绛珠仙草”报以“还泪”,才致终日垂泪以致香消玉殒。那石头化身为“贾宝玉”,“神瑛侍者”化身为“甄宝玉”,惟其这样理解,才能够真正明了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个中滋味。“绛珠仙草”“还泪”却认错了对象,这才有神话般说不清道不明但却难以抗拒的宿命吧。

又如书中“贾宝玉”的个性和行为颇为猜疑,但若仔细参悟第一回中相关文字,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和接受宝玉言行的怪诞。因为他本来就非凡间之物,便不至于落入世俗藩篱,也才能总是“发人之所未发,想人之所为想”。这可能是曹雪芹为笔下人物所设想的合理而隐秘的前提吧。

4、秦氏姐弟和宝玉及当时男风习气

不可回避的是,秦钟是宝玉青春期的挚友,但又很有些暧昧。这与当时的习气宠盛男风有关。要不然,怎么宝玉总是喜欢与“女儿态”的青年交好呢?前有秦钟,后有蒋玉菡、柳湘莲等人。但不可忽略秦钟对于宝玉成长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表明,性启蒙的角色是青少年成长重要的一环,这是成长的“烦恼”。过渡自然,则心理较为健全,过渡不好,则心智成熟缓慢。这可以部分解释贾府上下众多男性心理肮脏变态之中,贾宝玉人格相对地健全和完整。总之,同性也罢,异性(如秦可卿)也罢,其对宝玉顺利度过青春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贾宝玉身上的坏习气并不少,也勿庸讳言。

5、“秦可卿之死”

书中文字多有脱漏,也许是有意为之。但“贾珍”格外卖力于秦氏丧事,俨然比“贾蓉”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岂不令人生疑?细细想来,大概是不便明说而只好如此曲折道来,让明眼人自己揣想罢了。贾珍是两府族长,东府的龌龊和腐化由此可见一斑。日后贾府败落,情理之中也。

6、宝玉的“天然”、“视有如无”及“风月宝鉴”之语

秦钟之死几乎与元春加封贤德妃同时,但在宝玉心中,“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元妃省亲却并无多少分量。

贾政屡有归田之意,他盛赞“稻香居”的农家之趣,宝玉却竭力称扬“潇湘馆”的“天然”“非人力所能为”。

贾瑞命丧之时,家人焚毁“风月宝鉴”,不料火中宝鉴道“是你们个个以假为真,与我何干”,这些关眼之处,不可小视啊。

我们平常总是有意无意间忽略这些“闲笔”,其实“闲笔”不“闲”,倒是我们要格外留心的地方!

7、黛钗性格的迥异

黛玉大概是属灵的,对宝玉而言。这是宝玉深深眷慕黛玉的原因。黛玉一贯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只有宝玉能读懂她。

宝钗原是要“待选宫中”的,她“随分从时,行为豁达”,虽说不可能是全装出来的,但至少有些“伪”的成分(并无褒贬之意),并且极有可能是她自己也意识不到的。传统礼法对她的改造相对黛玉而言,是较为彻底的。你看她不事修饰,居室简易,言行得体便可以知道了。当然,她的魅力对宝玉而言,也是巨大的。

冰雪聪明的黛玉对待“爱情与婚姻”是一意孤行的,没有多少策略,她只是一味地咄咄逼人,逼迫宝玉承诺并信守,这是她的傻处。但也惟其如此,才更让人为其动容和着迷。事实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将爱情写得如此缠绵悱恻、哀怨惆怅而又荡气回肠的,除了《红楼梦》还有哪部作品呢?

动人的爱情从来都不会在作品中缺席,而伟大的著作倒往往是因为刻画了伟大的爱情!

黛玉的个性多有猜疑,宝钗的个性是隐忍不发。宝玉(二十一回前)心知黛玉,却又不能够彻底摆脱宝钗,为此苦恼费神,曲意逢迎却彼此不能讨好,他也是痛苦的。他的痛苦不同于黛玉在于,他“天生出一段痴情”并将满腔的温情蜜意用在了每一个可爱的女性身上,即使是贾珍、贾赦、贾琏等人所不齿的下人、女婢。他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女子的可爱与不幸,并善待她们,却又无力改变些什么。鲁迅当年曾说“悲凉之雾,便被华林,独宝玉一人知”,的确是灼见。

8、王熙凤

王凤姐绝对是《红》中重量级的角色。她是个才能突出且不输于男性的人物。她善于察言观色,左右逢迎,又心机颇重,行事果断,甚至心狠手辣,但王熙凤也的确是个不容易寥寥数语说清的人物。她好强争胜,雷厉风行,又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即使在贾府上下,能够真正理解她的人也不多,早逝的秦可卿是她的知音,之后恐怕只有自己的丫鬟平儿能够聊慰几句而已。她对贾府的未来是相当有预见力的,否则就不会有“秦氏梦中相告”这样的情节了。秦氏临终谶语“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格外地发人深省,而王凤姐的不幸在于:她的预见力是不够的,她并未彻底地清楚这阵阵哀音所传达的“真相”而枉费心机。

事实上,在贾府中,没有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即使王凤姐也不能,她听命于王夫人,又极力讨好贾母,却触犯了大太太邢夫人的利益,在关于荣府未来继承人的问题上又和赵姨娘南辕北辙,而在后来贾府败落之后,她的下场也是《红楼梦》中最为凄惨的下场之一。

9、赵姨娘

某种程度上讲,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可恨的坏女人。她不甘于现状,并且总是觊觎王夫人的地位,幻想着“母因子贵”,时刻想着诋毁宝玉,向贾政频频吹枕头风。日后关于她的恶绩还有很多。

但我们也要明白,赵姨娘也有她令人同情的一面。在过去的时代,家族财产所有权和继承人的归属,关系到每一个女人未来的命运。赵姨娘虽出身卑微,由侍女生育贾环而上升至小妾,但你能想象自己的孩子却要别人来管理和养育,甚至自己的孩子却很有可能视自己为毫无干系的他者吗?不幸的是,这现代人很难设想的情形,在古代却是相当普遍的。割断亲情的礼法,扭曲人性的家规,都在相当的程度上强化了女子对自己现状的无奈。而赵姨娘只不过是没有找到正当的途径罢了。

当然,如果你理解了赵姨娘,那么你也就理解古代皇宫内院所有的纷争了。一个女子,其美好的人性渐渐在醒目的现实之间扭曲下去,岁月消磨了容颜,她在礼教的约束下所能苟且偷生的唯一途径只能是紧紧抓牢血缘这个救命绳索了!

那么,我们应该对此深思的是:是什么使她们变得如此面目全非呢?

赵姨娘一定有美貌的容颜,她也一定有过内心的挣扎,毕竟作恶是要摆脱良知的约束的,即使她不认识多少字,读过多少书,那人性中的善是怎样消泯的过程啊?

当然,《红楼梦》中贾政的小妾还有一位是周姨娘,她是个简单化的人物,没有多少分量。这或许能解释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像赵姨娘一样一旦有命运转机的可能,都斗狠使坏的。所以,赵姨娘到底还是面目可憎的。

但贾府里的那些男人们呢?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他们才是真正的恶势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赵姨娘的变坏与他们有很大的干系,即使是那个看起来“有祖父遗风”的贾政!

以上是对活动内容和实践的总结。难免有所遗漏,但我想主要的莫过于这些了。

三、对活动情况的反思

(一)

对活动课题的反思

选择《红楼梦》为活动课题,也许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个活动的难度主要来自《红楼梦》阅读的艰难和篇幅巨大。

以后再开展此类活动,最好选择比较容易操作的篇幅,叙事比较简单的,但也同样具有足够的震撼力。事实上,这样的小说是有的。

(二)

对活动形式的反思

事实上,每次的交流都可以说是单向的。所谓的“师生交流”都流于教师的讲座式的布道。但我本意是不想这样的。原因不外是,作为指导教师,我自己对“研究性学习”有相当的抵触。我反感的是,以教育行政的方式来强力推行教育微观层面的革新。我的经验告诉自己,但凡是行政力来推动的任何一次改革都宣告以失败告终,只不过我们从未有过认认真真的反思而已。

当然,这种简单的交流的方式,对我而言,对你们而言,毕竟是一种遗憾。这是难辞其咎的。

还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在进入实践不久,我就感觉到学生对《红楼梦》的陌生和畏难情绪。要知道,即使是一个成年人,要读《红楼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以我自己为例,也是在很多次的半途而废之后,才坚持看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好几遍。一个只读了几遍的人,有多少在属于自己的真知呢?作为教师尚且如此,遑论学生呢?

(三)

对活动实效的反思

耗时一个学年,客观地说,没有达到“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标准,就这个标准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学生在我这里没有明确分工,没有检索文献。只有在活动中途时,做过一次问题的提出和整理工作。

不过,平心而论,学生提出的疑问有些还是很有眼力的。比如,秦可卿之死的篇幅问题,贾珍言行诡异的问题,《红楼梦》千头万绪的布局问题,等等。

如果不以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仅从课外阅读经典的角度来讲,我自己对这个活动没有太失望,当然也不至于很兴奋。我只是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如果你能和学生一起来阅读《红楼梦》,这本身也许就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我这样想。

原定八十回的阅读计划,一次次讲下来,最终只有二十回的讲解。进度的一再改动,篇幅的一再压缩,表明这是个很不容易的活动。但我希望,你们和我自己真正都有所收获。

以作为指导教师的我为例:我很开心的是,这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很享受。

的确如此。

张江波

2010.6.1

 

张江波

  

【和我一起读红楼梦(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我和我的学生们 教师随笔04-15

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教师随笔04-14

一起长大[父爱亲情](教师随笔)04-14

解析红楼梦的真和假 教师随笔04-14

《红楼梦》人物名字与命运解析(一) 教师随笔04-14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教师随笔04-14

教育随笔:与孩子一起进餐03-31

读《论语》心得 (教师随笔)04-14

《红楼梦》选读(苏教版九年级教师随笔)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