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高二选修)

时间:2022-04-14 23:27:5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春江花月夜》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春江花月夜》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常见题型。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10′)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 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提问: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有两分法和三分法。

(一) ( 1-16 ) 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三分法为1----8句,9-----16句,两层。)

(二) (17-36)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下面我们分别从“景”和“情”两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分节赏析诗歌(按照三分法)

(一)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师范读

2、提问: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整合哪些意象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明确: 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表现的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3、教师总结: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板书:月之色--春江花月(景)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教师引导)

2、齐读 

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回答,齐答)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4、过渡:提问: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个答)

明确: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5、教师总结: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板书:月之问--宇宙人生(理)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1、提问: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

2、提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与“游子”有什么相同之处?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明确:白云与游子都漂泊不定。这便自然由上面的写景过渡到游子,又由游子引出思妇。

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教师小结: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板书:月之情--思妇游子(情)

五、总结 

1、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月下的追问,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2、《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六、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①、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②、“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③、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④最后,衬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春景的美好,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人生的短暂,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在这美好的春景中,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就更让人动容。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王美妮

【《春江花月夜》教案 (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春江花月夜(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04-14

春江花月夜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04-15

《春江花月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03-08

(人教版高二选修)春江花月夜教案03-04

《春江花月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4-14

《春江花月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4-14

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4-14

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