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04-14 11:34:2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工业、农业如此,国防也如此。“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努力学习,用知识和智慧去捍卫祖国的尊严。面对强敌,该如何去战胜他,春秋时期的曹刿用他的智慧战胜了强敌,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克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板书课题)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shù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芋)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回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shù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齐桓公还是以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因此第二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1、听课文录音(注意注音、停顿)

   全班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

五、翻译课文

 1. 第一段

(1) 指名学生翻译第一段。

(2) 老师订正、提示重点词、字。

 师:军队     

 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

 请见:拜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间: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鄙: 古义: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何战”(倒装句)。何,疑问代词,什么,在这里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依靠、借。

 安:这里是“养”的意思。

弗:不        必以分人:把      

对曰:应答

“遍”:周及,普遍。

 从:跟从。

牺牲: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加:古义:夸大、虚报。

    今义:增加  

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孚:使人信服。     福:名作动,赐福、保佑。

狱: 古义:案件、罪案。

     今义:监狱。

情: 古义:实情。

     今义:情感。

忠: 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今义:忠诚、诚实。

可以:可以/凭借。 可:动词,可以。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3) 解析:本段写什么内容?(鲁国战前的准备。)

先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

(1) 指名学生翻译。

(2) 教师订正、提示重点字、词。

与:介词,同、跟。     

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攻。

鼓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唯一一个无实意的用法)。

复习“之”的用法:

之: 代词

     助词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助词,无实意

     动词,去、到。

实例考察:忠之属也: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不译。

          登轼而望之:代词,它指齐军。

三鼓:击了三次鼓。“三”表动量数词(文言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败绩:大败、溃不成军。     遂:副词,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3)解析:本段定什么内容?(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3.第三段

(1) 指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2) 老师订正,提示重点字、词。

既克:已经战胜,即表示某件事已经完成。

故:缘故、原因。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再:第二次

竭:尽。      盈:充沛、饱满。

故逐之:所以。

(3)解析:本段写什么?(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六、学生巩固,归纳所讲内容后,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全文

先完成表格:

根据记叙文六要素分析课文

时间:庄公十年春

地点:鲁国长勺

人物:曹刿、鲁庄公、乡人

事情的起因:齐师伐我,公将战

事情的经过:长勺之战

事情的结果:鲁国以弱胜强,齐国战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后的原因)

请几位同学试概括课文的内容,教师归纳明确: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教师:曹刿求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教师:我们上节课知道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教师:那么曹刿是吃肉当政的人吗?(不是)

教师:那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

没有官位。

教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他的身份虽是老百姓但他属爱国君子,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师:“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那么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评价: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板书:(衣食--弗从)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评价: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板书:(牺牲--弗福)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评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板书:(必以情--可以)

教师: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曹刿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取信于近臣神灵。所以民不能从。

教师:“忠之属也”指什么?

明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教师:那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教师: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教师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

4、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什么意思?--在长勺与齐军交战)。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在战争中,曹刿与鲁庄公在击鼓进军与追击上都有不同的看法。想想,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与追击时机的?

自由朗读第二段,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公将鼓之-未可,齐人三鼓--可矣( 齐师败绩)---抓住战机

公将驰之-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可矣 (遂逐齐师)-----了解敌情

教师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齐读)

教师:战斗结束,可以凯旋了。“既克”将内容过渡到战后。

5、第3段

(1)鲁国获胜后鲁庄公急着追问“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他指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了解敌情后才追击的原因:

   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所谓兵不厌诈)。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教师:纵观全文,想想,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战术上后发制人,即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善于把握战机;有利的地点。总之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辩论人物、竞答总结。

师:鲁国取胜,谁的功劳最大?

全班:曹刿。

师: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桌讨论,指名作答,师点拨,并归纳。 

明确: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体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从战指挥,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师:曹刿的确令人欣赏。那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

师:欣赏鲁庄公的同学请举手。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型辩论,(欣赏鲁庄公的同学为正方,批评鲁庄公的同学为反方)我分别从正反方选出4人进行辩论,

正反方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有理由可以用纸条传给你方代表给予帮助。(给3分钟时间各方讨论,收集)

师:好的,正方请先陈述理由。

(辩论约十分钟后,教师介入暂停)

师:好。(笑)我再不说停,可能会没完没了。我很赞赏同学们的口才、气势,也很赞同同学们全面看问题、看人物的思维方法,我也总结了鲁庄公的一些性格特点,供大家参考,可能不如同学们的全面。

2. 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明确: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

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

的无知。

教师:但他是一个昏君吗?(不是)

教师: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虚心纳谏,虚怀如谷);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临前线,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虚心求教。

教师: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不好,因为题目是“曹刿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教师:同学们,本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概括中心: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杨思立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04-14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03-03

曹刿论战(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曹刿论战》教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