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

时间:2022-03-03 19:03: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精选5篇)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 篇1

  一、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2、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而:表示转折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因而表示因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示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递进

  3、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4、“以”:

  1、作介词用: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来。“无物以相之”。

  3、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

  4、表承接。“由山以上”。

  三、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四、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相

  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扶助盲人的`人

  桓公欲相鲍叔相:使为相

  悔相道之不察兮相:省视,察看

  儿已薄禄相相:相貌

  及时相遣归相:(偏指一方)我

  五、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梁万军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 篇2

  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

  (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

  (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十一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指出此类活用并解释

  慧褒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有泉侧出。

  入之甚寒,问其深火尚足以明也。

  则其至又加少矣。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一词多义

  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距其院东五里独其为文犹可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而余亦悔其之

  既其出视其左右谬其传咎其欲出者

  吾其还也其可怪也欤其孰能讥之乎?其皆出于此乎。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此乃天也

  道

  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何可胜道也哉

  6、特殊句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有碑仆道。唐浮图会褒始舍于其址。

  (三)整体感知

  1、梳理本文思路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2、思考下面问题

  (1)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2)第二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3)第三段所写的作者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总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的道理。

  (四)我的发现

  1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根据本文请你设计一个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提出你的看法。

  问题:

  解答:

  方法总结:

  二展示发现(上课展示自主合作的成果)

  (一)展示成果

  1、小组交流各自的自学收获和值得探究的问题,整理记录值得交流的自学收获,选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集体交流。

  收获:

  问题:

  2、小组代表展示整合后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记录有价值的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品读式、问答式、讨论式等方式)

  各组同学发言中有价值的成果记录:

  3、在各组交流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

  问题:

  认可原因:

  (二)质疑问难(通过交流,你解决了很多疑难,你还有哪些疑难?)

  探究题:议一议: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当堂训练

  .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总结发现

  学有所得(自主整理学习收获,用一分钟时间概括本课的学习收获)

  四拓展发现

  (一)学以致用翻译句子(做到字字对应,通顺;不乱译,不漏译)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夫夷以近则游着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二人之所罕至焉。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所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课外升华

  高考链接文言训练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本文有删节)注]①翣(shà):扇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质质:资质B.今人乃自贵其贵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陵:欺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

  一、启——导入课题

  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

  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

  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

  补充提问:

(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

  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

  禅院→仆碑→华山洞→仆碑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

  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①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有碑仆道)

  上刻什么字?(花山)

  ②华山洞有二洞。其前洞情况如何?(平、旷)

  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如何?(众)

  其后洞情况如何?(高、寒)

  后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又如何?(少)

  ③王安石一行人在洞中又有什么经历?往洞里走愈(深)愈(难)其见愈(奇)。而随洞深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

  ④在游洞过程中,有怠者呼“不出,火且尽。”当时力尚足,火尚明,王安石随怠者出后,他又有什么表现?(悔随之出)。

  三、转——说理记文

  主问题:在这样的游历经历中,作者感悟了什么道理呢?

  次问题:

  (1)作者是如何将文章从叙事转为议论的'呢?

  明确:通过“于是余有叹焉”。

  (2)作者“叹”的是什么?作者又为什么叹呢?

  明确: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2作者有力足火明却游而未尽,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不悔”?

  明确:

  1.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到达目标)

  2.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尽力却没到达目标)

  (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明确:志、力、物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5)作者出洞又遇仆碑,此时他论说了什么道理?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四、合——叙议结合,结构严整,思想深刻

  1、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作者又是如何论说华山洞的经历的?

  明确:游览顺序和说理顺序一一对应,叙议结合,行文严谨,首尾呼应。第三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说华山洞的经历。

  2、作者本文中一共论述了两个道理,请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区区一篇游记中论说这些道理呢?

  补充材料: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同时王安石同欧阳修交好,主张古文的革新,反对当时诗歌文章浮华的弊病。

  明确:

  1.作者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他主张改革的远大理想,并指出,要达到这远大理想必要有志、物、力;倘若条件齐备却没有达到理想,作者“无悔”。以文言志,表明作者改革的决心。

  2.又在途中遇仆碑,想起文坛流弊,指出学者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 篇4

  课文说明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

  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教案】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教案07-30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2-06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12-22

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精选10篇)01-06

人教版高一必修《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07-30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02-13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通用12篇)07-30

《游恒山记》教案08-02

翻过那座山周记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