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朱自清,走进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4 11:57:3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读朱自清,走进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解读朱自清,走进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经常让我迷惑的是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整理了思绪后,发现就俩问题:这篇课文主要写景,那么是如何写景的?其次,“我”在哪?当给学生提出这俩问题以后,我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当中。

    开头就抓住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问学生:哪个词表现了心情呢?

    学生:不宁静。

    老师:怎样的不宁静?

    学生:颇不宁静。

    老师:哦。用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甲、乙、丙等:说明了心里确实不宁静。

    然后,直接进入课文景色描写之中,重点赏析课文第四、第五、第六段中的景色描写。

    在教学第四段时,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仔细研究其中的写法。

    启发地问:这一段写到了什么?

    学生读来读去,说:写到荷叶,写到荷花,还写到荷香。

    老师:先看荷叶。怎么写的?用的什么词语?

    学生:弥望、田田,像舞女的裙。

    老师:很好,再看荷花呢,怎么写的?

    学生:用了比喻。

    老师:好!把一个荷花,写得像明珠,像星星,像出浴的美人。

    老师进一步讲授:这种把一个本体比作多种喻体,是一种新的修辞手法,我们叫它博喻。

    在教师讲授了博喻的概念和作用后,继续阅读理解。

    请学生思考接下来写到什么呢?

    当然,学生不会的地方,需要老师进行点拨:下来写了荷香,荷波,荷韵。

    学生对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表示了疑问。老师做及时点拨,并说明通感有怎样的作用。

    第五段作者重点写月光,教师在引导学生默读之后,让学生推想如何写好月光的?月光很不容易捕捉,作家怎么写月光的?

    老师:一开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怎么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学生答道:泻。

    老师:泻,是液体从上而下快速排出,这个词用的怎样?

    学生:很有动感,很精彩。

    老师:呵呵,就看重这个词语,把它圈出来。

    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着力写月光,还有什么技法可以值得学习?

    学生甲: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起来。

    学生乙:用了衬托的写法。

    老师:好!怎么用衬托的手法?

    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向某学生回答。

    教师说明:作者摹写月光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的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与影的交错,给人一种美感。

    老师:很好!大家很聪明。我们再来学习第六段,大家齐读一遍。朗读时,大家可要注意有点感情哦。当你带着感情,进入真正的荷塘之中,你就有了感情。再一个,我们都把自己当作作者,我们就是文中的“我”,好不好?

    --我们都来当一回名人好不好?

    学生感情激昂,都说“好”。

    老师:大家读过以后,有什么感觉?这一段写了什么?

    学生: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

    老师:好。那么,这一段写景有什么特色呢?

    学生:主要写了树,有杨,有柳。

    老师:对!作者写了月下的树景,写远处写近处,有浓有淡,浓淡相间。这是一个手法,大家再仔细看看。

    老师:我发现大家越来越聪明灵透。再找一找,作者还怎么写本段的?

    学生:大量的运用了数量词。

    老师:真是无比聪明。说说看,用了哪些量词?

    学生认真地找,回答: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等等。

    老师:这些词语用得极好,想一想,好在哪里?

    学生互相说出运用量词的好处。

    老师:还记得初中学过的《湖心亭看雪》吗?想一想,里面用了一些量词,说说?

    学生:雾凇沆砀。……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老师适时夸赞学生的记忆力。接下来,针对第四,第五,第六段,要求默读,潜心记忆,力争背下。

    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有激情的状态。我适可而止,要结束讲读分析,同时,提出了令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老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得有声有色,大家非常用功,给自己鼓掌给力吧!不过,剩下的课文老师没有讲,我想留给大家自己研读。同学们,老师课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来了,“我”在哪里?想一想,“我”是不是在--景当中? 

“我”在荷塘,在景当中,而情感在“我”心中。同学们,作者的情感究竟在哪里?我看还是从文章后边作者选用摘引的诗词当中解读吧。

    学生兴致盎然地表示一定去解读,似乎意犹未尽。

    老师小结: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历来受人捧读,可其中的情感线索一般人都会联系到1927年的大革命背景当中,我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在后半部分就只摘引《采莲赋》和《西洲曲》?这个还得玩味一下。

    或者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看,作者朱自清是否有意用充满男女情爱的两首古典诗歌,来驱除他心中的郁闷,似乎其中包含着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某种逾越。孤独?还是彷徨?还是内心的情感无处宣泄?这样想着,再去解读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再去梳理作者的情感思路,就显得丰满而富有情趣了。这,便是我教学《荷塘月色》之后的感受。

巨有峰

【解读朱自清,走进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朱自清的春教学反思03-25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03-27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2-11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01-08

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范文04-18

走进丽江教学反思10-19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04-03

《走进大自然》的教学反思范文05-03

走进花果山的教学反思05-04

走进春天美术教学反思范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