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概念

时间:2022-04-15 00:56: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素质教育的有关概念

周峰

素质教育的有关概念

素质教育的现实背景:

教育突出的问题是: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束缚,求同划一,偏重知识、死记硬背、缺乏个性。素质教育的出现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素质教育是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江泽民说: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升级换代,就是基础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在我国80年代就开始出现在各类文件、法规中。1995年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

教育改革的几次大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价值观经历了三个阶段:1977-1983回归传统的学而优则仕;1984-1992新的读书无用论;1992-1997,教育价值多元化。即教育要满足受教育者的多种需求,应试-升学只是其中的一种。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1、教育界开展了教育本质大讨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教育规律、尊重教育规律,是二十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向。90年代,教育世纪转换时期教育的宏观价值取向是:教育全民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主体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社会化。教育主体化就是要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者要启发、展现、引导、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在于人的主体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主体性的教育。

3、教育改革服从于政治到服务于经济,再到服从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中占第一位,起决定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先进生产力的生长点;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是第一生产过程,并且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呈加速趋势:科学知识的总量呈指数增长,科学技术的新创造层出不穷/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缩短。

现代教育成为联结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主要纽带;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才能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人的劳动技能逐渐转向以智力为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的技术性质改变,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提高,脑力劳动的比重上升。

1、7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认知学习理论,主张通过传授结构化、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动手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未来所需要的观念、能力、精神、品德、习惯等品质,也就是培养学生能毕生教育自己的品质。

2、美国科学院院长英克尔斯认为现代人的12个品质:/准备和乐于接受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与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强调计划的意义/突出知识的重要性/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对教育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了解生产及其过程/

3、中国研究:超前竞争意识/改革创新与批判精神/高度负责的态度/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

3、改进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

从以往知识零散、教给学生具体的感性经验、结构支离破碎、强调教材的稳定性向体现教材内容的理论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性的方向发展;重视更新教材内容,把最新的科技成果教给学生。

4、革新教学方法:引入合作教育、现代技术、教育观念转变,加强终身教育。

5、经济转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流的教育支撑一流的经济,谁赢得今天的教育谁就赢得明天的经济

6、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工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要从根本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当前必须尽快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现代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的功能,只有教育的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教育转型的实质:

就是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全面专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文明的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文明程度直接取决于市场主体的文化素质;市场主体的文化素质主要表现为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的提高。

1、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根源于现代化的客观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

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作为一对范畴,具有特定的内涵:作为完整的概念,是指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是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行为、教育质量评估等一系列内容和环节、要素构成的系统。

4、应试教育:以选拔考试、提高升学率为目标,以考试要求为教育内容并设计课程,相应确立起一套适应考试要求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并由此确立以考试成绩、升学率高低为主要质量评估标准的教育体系。

5、素质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使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平衡协调发展为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课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主要质量评估标准的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区别:

1、从方法论角度看,应试教育以教育系统内运行的阶段性目标为根本依据,素质教育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整体素质要求为根本依据;

2、从功能的角度看,应试教育的内容是片面的,行为是短期的,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行为是长期的;

3、从质量角度看,应试教育的人才质量是畸形的,不完整的,主要局限于为应付考试的要求而掌握的知识,素质教育的人才质量是完整的、系统的,使受教育者在不同的阶段就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和能力,适应受教育着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度的进程中对于人才的不同要求:

社会经济化:――追求经济增长高于一切,强调标准化人才、通用型人才;

经济数量化:――实现经济的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数量上的扩张,强调技术性人才,忽视对人才的社会性要求;

工业技术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主要偏重于对技术的应用,而不强调知识的物化、科学的力量,故强调应用性人才,忽视人才应具有的整体素质。

传统人才观的教育体系存在如下缺点:

1、划一性: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考试,忽视个性和创造性发展;

2、片面性:片面强调技术性、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忽视广泛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教育;

3、功利性:教育行为短期化,片面强调应试阶段的培养目标,而忽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目标的要求。从工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度对于人才的要求:

4、经济社会化,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更重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旨在提高整体文明程度,推崇文化建设―――人才的综合性,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不仅应掌握丰富的应用型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思维方式,具有适应整个社会文明进步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5、经济质量化,经济增方式由偏重纯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内涵型发展:人才的创造性,具有独立的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能力,具有科学思维方式及能力,能够创造性的劳动;

6、工业科学化、信息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依据技术和工艺的运用,而是主要依靠知识的积累、科学的力量、信息的获取与使用:人才的多样性,及强调人才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各种人才的潜能,在动态中适应经济社会的快节奏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人才素质的变革的社会根源:

1、由过去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到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由社会经济化向经济社会化转变;

2、由单纯强调经济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内含型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注意强调技术应用向强调知识的经济含量、科技含量,由技术支撑向科教兴国转变;

4、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

4、国际教育出现了大趋势,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本化教育思潮对教育的影响:

1、教育目的:有个性的人,独立思考,充实人性,建设的人、创造的人、和平的人、完善的人

2、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重视传统的人文学科,也重视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科技教育,道德、情感、意志的培养不可缺少。

3、教育方法上,强调灵感、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也不绝对反对逻辑方法;自我教育法,是人本主义强调的方法;注重道德实践、道德经验、道德情感的结合;赞成苏格拉底教学法。

素质的含义:

狭义的概念:是指人生来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解剖生理特点和感觉、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或其他先天的因素决定的。

广义的素质: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素质的特征:

潜在性;稳固性;整体性;发展性;内化性;全民性;社会历史性;层次性。

素质与知识的区别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素质则是主体身上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其质量的基本因素。素质可以看作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与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也可以看作是个体生理及心理结构与潜能向着一定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的方向定向发展的结果。

从存在方式来看,知识可以脱离活的人体存在任何一种物化的形式,素质同人的生命与活动联系在一起

从测验与评价方式来看,知识可以用考试的方式评价,素质只有通过观察人的实际活动表现来评价。除了智力、心智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验外,品德、能力、意志无法简单用书面测评。

素质特征的辨证关系:遗传性与习得性;稳固性与发展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稳定性与变动性(时代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功能能潜在性与效应整体性;分类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素质的结构模式。

三层次结构模式:

1、自然素质:

生理解剖特征:性别、身高、体重、骨骼、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

生理机能特征:体质、反应速度、负荷限度、适应能力、抵抗能力

2、心理素质:

认知素质与才能素质:智商、认知能力(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才能(知识、技能、熟练、创造力)

需要层次与动机品质:本能、欲望、意愿、兴趣、爱好、志向、理想、信念

气质与性格:气质、情绪、情感品质、态度、行为方式、性格和意志

自我意识与个性心理品质

3、社会文化素质:

科学素质:经验、知识、技能、科学理论、科学信念、世界观、信息处理能力、劳动生产技术、职业素养、创造才能

政治素质:政治方向、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政治与法律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理想

道德素质:伦理知识、道德价值、道德感、自律精神、道德理想、人生观

审美素质:审美知识、审美情趣、艺术鉴赏力、审美观、美的创造能力

劳动素质: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劳动态度、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

五要素结构模式:

政治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科学化、理论化过程中的概念;素质是一个整体结构;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结构;素质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提高素质就是培养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野在于教育价值观的对立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构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向历史挑战也是向未来的挑战。

素质教育的特征:

全体性,又叫全员性、大众性;全面性,又叫整体性;主动性,又叫主体性;内在性;基础性;差异性;实效性;综合性;时代性;民族性;长期性。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教育。人的身心发展在类型和发展水平方面都有差异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特征,但又不等同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他的根本特征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适应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又适应和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普及教育、大众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与民主。素质教育是在承认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前提下,进而主张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过程,它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职能。素质教育就是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融进社会的新质。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将群体素质转化为个体的素质,并通过个体素质的完善达到提高群体素质的目的。素质教育是社会需要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以身体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个性为共同目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1、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态度。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2、操作目标:

从培养“四有”公民出发,从“六个学会”入手,允许多种不同分类体系并存。

 

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几种观点

素质教育内容要与素质的内在质地相联系

人格素质:健康的自尊心、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正义感、积极的美感。

自我调节的素质:较强的适应力、较高的耐受力、高层次的控制力进取发展的素质教育:高层次的进取心、主动的敏锐感适应群体的素质:高度的协作性、全局观的气度。

思想道德素质:政治观念的教育、思想观点的教育、道德教育、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养成、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智力、能力的培养、发展;

身体素质教育: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体质、体能的培养和提高,坚毅、勇敢、组织性、纪律性等优良品质的培养。

审美素质教育:审美观、审美能力、艺术知识、艺术才能和美的创造力及高尚的情操培养等。

劳动技能教育: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生产知识、基本技术、生产方法、生产组织、管理一般原理和方法的教育。

品德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

才智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智力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运动机能的素质教育、抗御疾患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从素质结构的整体性着眼,分为:

自然素质(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先天和后天的结合)、社会性素质。

身体素质教育:在先天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身体各部分、各生理系统得到发展,一要健康,二要健全。

政治素质教育:主要解决立场、观点、信仰问题。

思想素质教育:主要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

道德素质教育:要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专业素质教育:专门的知识技能和一般的文化修养。

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心理品质(智力与非智力),具备心理系统的知识,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思想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

要有阅读、写作、计算的基本技能,具有自学能力或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一般的自然科学常识。

掌握一两门劳动技术,有一定的劳动本领,健康的身体,具有现代的社会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创造意识、服务意识、忠于职守的意识。

 

成材所需要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内容 

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学科兴趣 知识、兴趣、特长教育 

较强的能力与特殊才能  才能教育、创造教育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教育 

远大抱负与思想 理想教育 

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 

健康体魄 生理教育 

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教育 

美的修养 美的教育 

  能力教育:创造性教育、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

一般素质(绝对素质)、专业素质(相对素质)

 

 

素质教育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社会交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1、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

小生产与教育的片面性是应试教育产生的现实基础,学校与科举的传统影响,家庭的价值取向教育机会不平等,择业与竞争,某些政府行为,缺乏科学的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和方法。

2、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

使学生单一发展,严重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智育目标狭隘化;重人力素质轻人文素质;阻碍教育方法的改革;浪费教育资源;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加重教师负担,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师生关系紧张,强化考试弊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

教育的性质与目的不同;教育的作用不同;课程体系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育教学的动力不同;评价标准不同;教育的结果不同;人际关系不同;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不排除考试制度和必要的选拔;应试教育也能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某些方面的素质;各自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统一于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之中;没有应试教育的长期发展,就无所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历史的必然;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主要思想障碍

影响升学论;立杆见影论;条件不足论;改革无用论;改革求全论

四、克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主要思想障碍的策略

逐步改善办学的外部环境;尽快帮助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者的素质亟待提高;教育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科研要先行。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邓小平“三个面向理论:1983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主要解决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向世界:主要解决教育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面向未来:主要解决教育与21世纪的关系,更涉及到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问题

3、现代系统理论:整体原理

4、心理学基础:

罗杰斯的潜能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育实验;巴班斯基关于儿童学习可能性的最优化实验;情商理论

5、教育现代化理论

 

素质教育观念转变:

从教育的全民性到教育的个性化;教育要求的全面化(从片面的教育到完善的教育);传统教育观念必须更新;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变化;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的教师的方法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改变教育上的形式主义;树立教育素质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树立多元的人才观;树立立体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中小学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从双基观向智能观转变;从智能观向素质观转变;新的学生观:

1、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2、人的潜能基本上是无限的

3、人的潜能是通过磨炼来变为现实的

4、人的潜能的差异主要来自后天

5、教育方法的变革是人的能力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学技能:                

计划技能、阐述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引导技能、举例技能、板书技能、把握技能、节奏技能、表达技能、讨论技能、讨论技能、演示技能、练习技能、反馈技能、对比技能、评价技能、总结技能

人际技能:

了解技能、管理技能、期望技能、说服技能、表扬技能、说服技能、关系技能、沟通技能、示范技能、暗示技能、控制技能、感化技能、惩罚技能、家访技能

发展技能:

积累技能、自我完善技能、钻研技能、自我控制技能、改进更新技能、自我陶冶技能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1、影响教师素质提高的因素

教师原有学历和专业训练情况对教师素质提高有较大的影响;学校的设备与经济状况也直接影响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生活条件也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全面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

2、师范教育改革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

摆正师范教育的地位;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办学;理顺师范教育的管理体制;端正思想,更新观念。

3、其他途径:强化在职进修;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课堂改革: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最大潜力在课堂;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1、综合贯通,促进教材知识的横向联系;2、教学内容的呈现出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统一;交往形式的优化;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完善。

 

日本教学三态说:

第一教学:最旧式的、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科书知识的教学。

 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

 教材扭曲:过深或过浅,造成教学的强制性或松散性

 教师扭曲:良莠不齐,造成教学实践混乱

 学生扭曲:能力有高有低,造成教学充实、生动或阻滞或崩溃

 特征:

教师吃透教材

 教师使学生掌握自己所授的教学内容

 学生掌握的方法是教师阐述教材、学生听讲、学生死记硬背

通过测验评定记忆的结果,根据考分评定学生的优劣

 问题:

 忽视儿童学习主动性

 把知识学习作为唯一的目的

 认为教师的讲授是最佳的方法

 结果:

 削弱了人格培养

 专注于形成应试学力,忽视发展性学力

 成功与否都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第二教学:在第一教学之上加以修正。

面向学生,重视学生,着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活动

针对不同学科探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次为依据展开教学

特征:

教师钻研教材、设定教学目标

设定达成教学目标的步骤

讲究诱发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步骤方法

 设想学生对各个教学步骤会有何种反应,探讨相应的对策

从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开展教学

 问题:

 以第二课堂为点缀,掩盖封闭式教学的陈规陋习

 急功近利地招收某种特长的学生,在追求特长的旗号下,不顾学生的实际与愿望,实施划一的教学。

沿袭第一教学的评价观,崇尚考分,专注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醉心于名牌学生

第三教学:是培养未来世纪新人的生存能力的教学培养能应付环境挑战并构筑更有意义的生存方式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开拓精神、建设精神及其力量。第三教学是真正实现教育的中心转移,旨在人人成功的教育。

特征:

教师钻研教材但不是向学生灌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注重自我教育力

教师着眼点在于学生人格的形成

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

英国在为学校申请ISO国际标准体系资格认证指南中说:教育领域的产品指每一个学生的能力、知识、理解力和个人发展不断地得到提高。

 

自我教育法:唤醒、强化学生自我意识;掌握自我教育方法: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保持适度的抱负水平、正确对待自己、借助榜样的力量、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培养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

(摘引自南京师范大学校友周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概念】相关文章:

新概念04-14

课程的概念04-14

散文的概念04-14

概念小班教案08-25

函数概念说课稿11-28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07-25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09-15

学科素质教育:语文素质教育的思考04-15

实数的概念教学反思08-28